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9|回复: 1

[转贴] 母亲的秋收

发表于 2016-12-14 16:53: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素军

母亲的秋收通常是在中秋之后开始的。那时,地里的玉米收了,红薯挖了,花生刨了,豆秧割了,田野由茂密变为空旷。母亲就推出自行车,戴上宽边布帽,再揣上水和干粮,一大早奔向原野。


    这样的秋收,由来已久。小时候,我随母亲从老家来到父亲的地质队,做了随队家属。父亲因为工伤,断了两根手指,从此干不了重活儿,在单位谋了个看大门的职位。工作虽然不累,但工资很低,母亲为了减少家里的开支,每年夏秋两季都到地里拾荒。印象中,我家从未买过粮食,甚至连油都很少买,拾来的花生都用来换了油。母亲的辛勤劳作和精打细算,让原本拮据的家不再捉襟见肘。


    记得母亲每次从地里拾荒回来,都是一身的尘土和满脸的疲累,头发乱蓬蓬的,沾着一些柴草。捡来的粮食赖赖巴巴,玉米籽小、红薯细长,花生也是干瘪的居多。但这些东西都被母亲视若珍宝,摆满了整个小院。南墙的窗下还晒着枝枝蔓蔓的豆秧。母亲站在院里,铺上一大块塑料布,将干透的豆秧抡起又砸下,那些圆滚的豆子便从晒爆的豆荚中跳了出来。母亲黑里透红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珠。她将豆子细心收拢起来,簸去上面的浮土和豆叶,当晚的玉米粥里,便多了豆的清香。棉花通常是在深秋之后才收到家里,也要在烈日下暴晒,将青色未开的棉桃晒裂,露出其中的一点白来。母亲将棉桃内的棉花掏出来,再晒,然后找人去弹,就捧回了一堆松软的棉花。家里的被褥几乎都是母亲用这样的棉花做成的。


    每年秋收,家里旮旮旯旯都堆满了从地里捡来的农作物,这使得不大的房子更加零乱。偶尔有同学来,眼睛里满是惊讶。对此我暗自羞愧,觉得这些捡来的东西,分明写着一个“穷”字。当别的同学嬉戏玩耍时,我只能在家里跟着父母晒场、收粮,弄得灰头土脸。尽管知道母亲的辛苦是为了支撑这个不富裕的家,但我还是向母亲提出请求:“以后能不能别去拾秋了?”母亲看出我嗫嚅背后真实的窘迫,叹口气,说:“过日子别和人家比,怎么过是自己的事。”


    这样的秋收又持续了多年。毕业、工作、成家,每一次生活转折,我都对母亲提出同样的要求:“能不能别去拾秋了?”虽然此时家境已大为好转,但母亲仍然说:“省一个是一个,到野外走走,就只当锻炼了。”


    母亲辛劳惯了,闲不住,虽然不像年轻时那样卖力地拾秋,但家里的餐桌上每年都不少新鲜的玉米   子,而且还给我留着,让我带到自己的小家去。我告诉她超市什么都买得到,但母亲坚持说她的最好,因为那是她请人手工磨的。


    今年十一长假,朋友圈里有人提议到野外郊游,顺便拾秋,体验一把农家乐。我这才想起,母亲虽然拾了近30年的秋,却从未让我去过,她总是说:“你在家吧,好好读书。”


    那天太阳很好,田野到处一片刚刚收割后的景象。乡间公路上铺满了金黄色玉米,脱粒机哗啦啦地响着,把玉米芯和玉米粒分开。而当年,母亲拾到家的玉米是一粒粒剥下来的。我记得她拿一个改锥,用尖头在玉米棒上划出几条缝,然后用手使劲地搓,为此手上起了厚厚的茧子。


    我们在农人堆在田埂的玉米秆上寻找遗落的玉米,一不小心,便被脚下的玉米桩绊一下,有时还会被它戳得生疼。秋后的阳光依然热烈,晒得人背后火辣辣的。几个同伴耐不住炙烤,寻了棵大树休息去了。我想象着母亲当年在田里劳作的样子:弯腰弓背、寻寻觅觅。汗水从她的脖颈流下来,湿了头发和衣领。累的时候,找一处树荫坐下,掏出干粮和水,吃一顿简单的午餐;然后继续她的秋收,直到夕阳落山、暮色渐起,才打点一天的成果,骑上破旧的自行车,在乡间弯曲的小路上歪歪扭扭地回家。


    这就是母亲的秋收。那一刻,站在田野里的我,深深体会到母亲半生的辛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15:00 | 查看全部
欢迎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