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洋
南京的深秋初冬,是中山陵高大梧桐黄褐的光影,是栖霞山枫叶似火的绚烂,是莫愁湖涟漪里残荷的意境,是乌衣巷口夕阳的诗意,是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是石头城的惊涛拍岸……这里,每一寸秋意都是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南京,已在江南的烟雨里,默默矗立了3100多年。
诗意定格在历史里,厚重无比。
但是,我看到几张图后,这些厚重便轻了起来。这些图,在南京物探院。图,非名人字画,也非名胜古迹,只是一些电脑制图,描绘的是地球累积了亿万年后,形成的地质年代横剖面。
立足图前,虽感陌生,又极为熟悉。因为此行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和它们打交道,却无缘一见。这些图,隐藏了大漠深处顺北油藏的秘密,说是藏宝图也不为过,里面的亿吨油藏价值连城。
地下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迷宫,科研人员和一线员工经历了千辛万苦,给地球做“核磁共振”,将图样描绘出来。自然之力往往被喻为鬼斧神工,我觉得这些图也当得起这个词。
一个搞油藏评价的小伙子很有诗人的气质。他将自己在电脑软件里寻找油藏的工作,比喻为雕刻骏马。地层是一块木料,先雕出马的轮廓,再用不同的雕刻刀,用不同的手法去雕刻,直至雕刻出成品。这匹马,便是地下深度7500米的储油地层。
这看似挺艺术的活儿,其实相当枯燥。他夜以继日盯着电脑,上万次操作,将作品呈现出来。这是储层雕刻中创新出的“立体雕刻法”,看似一点小创新,但对发现顺北油田起到关键作用。
当时,我们相距千里,采访用电话和微信视频进行。我问,你那雕马的“木头”从哪儿来的?他说,等下次我去研究院,给我看看“木头”。现在“木头”就在我眼前,着实让人意想不到。我觉得,这或许更像是诗意的定格。
我拍了图,给他发微信,告诉他,我找到了“木头”。他有些意外,回复说,正在家里做饭,有点手忙脚乱,想给孩子炖鲫鱼汤,不会做,正想请教我。如果将他的人生比作一首诗,“立体雕刻法”是诗里的高潮,那么生活便是诗歌里的铺垫。寻找储油层时,他上百天不着家,妻子生病没人陪护就医,小病成了大病,其间孩子也没人照顾,后来对我说起来,两人心里都挺难受。
为了这些图,科研人员和一线员工经历了一次次艰苦的修行。物探队员在大漠中每天至少要走二十公里,吃住都在荒芜的野外,蔬菜一月才能吃上一回,外出车辆买菜一般在200公里以外。那里没有手机信号,如同一座孤岛与世隔绝。随着国家西部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接替的推进,来自天南地北的石化人来到顺北,加入勘探开发的行列中。我的一首诗里有句话来描写这样的场面:万里平疆沙入画,戎衣犹带五湖烟。不知有多少石化家庭,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同行的诗人马行,在物探队工作生活过,前不久,他还在柴达木盆地的物探队开诗会。我觉得这是我见过最浪漫的诗会。马行的诗歌干净、纯粹、深沉,能引发灵魂深处的震撼。这或许与他在野外生活时,形成的创造风格和理念息息相关。
当马行站在一堆数据盘前时,让我帮他拍张照。他说,青春都播撒在了这些数据里。
我知道,正是这些数据,搭建了我一直渴望见到的“木头”。时光在快门里定格,其实,也是诗意的定格。
从物探院出来时,窗外飘起蒙蒙细雨。天淡淡地蓝着,像青花瓷上的釉色,朦胧而婉约,氤氲着江南的温润,随着微风穿越重重关山,飘向大漠的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