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深化改革,增强动能活力
今年来,涟源认真贯彻中央、省、娄底市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积极推进行政、经济、农村、文化、生态等重点领域的改革落地。列入改革项目库的8大类59项改革任务261项具体项目,有的已经提前完成,其余全部达到序时进度要求,改革红利得到有效释放。
牢牢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这是涟源推进改革的核心理念。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投资创业热情,涟源还重点实施了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三证合一”,放宽准入门槛。自2015年开始实施以来,全市就实现新登记企业1391户,新增注册资本54.7亿元,改革的撬动效应和放大效应非常明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破解中小企业和重点项目融资难题。支持优良民营企业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制定了《涟源市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帮助民营企业获得专项建设基金7900万元。积极谋划PPP项目,现已开发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15.6亿元。其中,应急产业园PPP项目成为娄底市唯一入选国家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加强地方新型金融组织建设,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为农商银行,相继组建多家小额贷款公司,成功引进长沙银行在涟源设立支行。先后注册成立投融资公司5家,总资产40.84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推进。
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今年涟源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头戏。一方面,立足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整合园内企业资源和各级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做强园区;另一方面,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加强农产品流通。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同时,大力开发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产品,建成了一批集低碳体验、休闲观光、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和大型星级农庄,拓展了农业功能,丰富了农业业态。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三重叠加的产业体系,在新农村渐成规模。
致力加速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十二五”末,涟源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5:45.9:33.6,明显存在产业结构还不优、接续替代产业还不够强等问题。今年来,涟源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相继出台了工业提振、文化旅游及健康养老产业、中心城区提质扩容等“七个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拉长板补短板,力促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以项目建设引领转型发展。继续强化以项目看能力、以项目评业绩、以项目论英雄的导向,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强力推进项目建设。1-9月,全市98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9.9亿元,占年度计划任务的76%。涟源经济开发区作为该市承载项目的主平台,近年实现了“一年一变,三年大变”的跨越发展,在湖南省级经济开发区中的排位逐年上升,从2014年的79位、2015年的45位,已跃升至2016年的29位,并成功获批为大湘西地区4个、娄底唯一一个的省级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新引进和建设的产业项目,大都集中在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不少项目填补了产业发展的空白,多极发展、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以全域旅游推动转型发展。涟源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历经多年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湄江国家地质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大景区为核心,以蓝田古镇、杨市特色名镇为纽带,以乡村旅游为补充的旅游架构体系。今年以来,涟源将发展旅游产业确定为补短板、促转型的主攻方向,决定举全市之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市里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组建了专门的旅游融资平台。湄江风景区与中惠旅成功签约,合作全面推进。目前,该市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湄峰湖、杨家滩孙水河段分别获评“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在申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以新型城镇化带动转型发展。以列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市为契机,紧紧围绕“山水园林、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目标,主攻城东新区、城北龙湖新区、城西生态文明示范区、老城区改造四大发展板块,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因地制宜构建了高速公路节点镇、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产业发展特色镇、文化旅游名镇等富有活力的小城镇发展体系,有两个乡镇获批全国重点小城镇,创建了一批特色名镇名村。在涟源市出台的“中心城区提质扩容三年行动计划”当中,该市将争取3年内完成投资100亿元,在中心城区实施“八大工程”,建设项目54个,将城镇化水平提升到46%以上。今年,涟源在中心城区实施重点项目19个,计划完成投资20.6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