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2|回复: 6

稳步推进“特培”工作谱写民族团结和谐之歌

发表于 2016-12-20 11:59: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稳步推进“特培”工作谱写民族团结和谐之歌)
文/图王蓓于国伟
在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科院)党委书记王晓光的办公桌一角,摆放着一盆万年青。这盆绿色植物蓊蓊郁郁,生机盎然,翠绿的枝叶上,悬着一枚红色的卡片,上书“一日为师,一生结缘”,这是王晓光与他的少数民族徒弟在“导师带徒”结对子仪式上共栽的“幸福树”。而在王晓光的背后,“自治区文明单位”“高新区(新市区)民族团结好企业”等牌匾熠熠生辉。
在旁人看来,眼前这些场景似乎并无关联,而王晓光却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导师带徒”这项机制是如何发挥出它的巨大能量,以至于老员工的激情被充分激发,年轻人的创新活力澎湃汹涌,一大批专业强、业务精的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学科带头人如拔节的春苗般快速成长,建科院作为新疆建筑科研高地和技术集成高地的“金字招牌”被越擦越亮。
师徒携手传承工匠精神
11月18日下午,乌鲁木齐气温很低,阴沉的天空飘着雪花,建科院副总工程师刘万义的办公室里却是暖意融融。27岁的建科院工程勘察测绘院助理工程师尼加提·努尔太冒着大雪来求教。
办公桌上,一张图纸豁然铺开,尼加提为师傅刘万义沏上一杯清茶。两人没有过多的寒暄,直奔主题,但言语间却显得亲近自然,没有半点师徒间的拘谨,更像是父子俩的亲密交谈。
“你看,这个地基过去是均匀荷载,现在变成点荷载,怎样处理好这个关系,就是这项工程的难点。”刘万义在图纸上不时描画,尼加提频频点头。在师傅的点拨下,尼加提豁然开朗。
今年59岁的刘万义是建科院的学科带头人,也是结构专业方面的权威,可谓是建科院“定盘星”。在建科院,这个说话极有分量的“刘工”是资历最深的元老,但他却从不摆架子,他的办公室也成了各民族年轻员工最常去的地方而尼加提,是他很欣赏的弟子。
两年前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尼加提进入建科院工作,用院领导的话来说,“这个年轻人像火箭一般飞速成长”。
从乌市“田”字路建设勘察测绘工作,到新疆冬运会场馆岩土工程前期勘察工作,再到兰新高铁乌鲁木齐至哈密段的轨道精调工作,短短两年时间,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何以担此重担?尼加提说,这与师傅刘万义的教导分不开。
去年刘万义与尼加提结为师徒后,这个年轻人开始感受到导师的严厉与慈爱。
2015年9月,建科院承担了一项100米高高层建筑纠偏工程,尼加提参与其中,“3个月的现场施工,我师傅常常顶风冒雪到现场指导工作,那几个月,我学到了在校园里几年也学不到的东西。”
与其说“导师带徒”是一项促进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制度,不如说它是一座桥梁。近年来,已有36对不同民族的师徒通过这座桥成为业务上的搭档、生活上亦师亦友的知己。这项制度带来的“蝴蝶效应”也让建科院散发出蓬勃强劲的活力。建科院还成立了以刘万义为带头人的专家工作室,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的员工,在这里传承着老一辈的“大国工匠”精神,也把共乐共事的民族情谊延续下去。
民族团结成为发展“动力阀”
身处建科院中,处处能看见各族员工之间友好的笑容,在建筑施工现场,常常能看到不同民族的员工共同切磋、共同探讨。建院60年以来,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扶助、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它源自于各族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折射出大家心底共同的希冀。
今年29岁的汉族姑娘严姗,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能在人力资源和企划方面有所建树,直到在“导师带徒”中与回族师傅马克结为师徒,她才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师傅是一个标杆,从他身上我不仅学会做事,更学会如何做人。”
今年27岁的木沙江·地里木拉提与其说是师傅郑际涛的徒弟,不如说是弟弟。入职三年来,这个民考民的年轻人,通过郑际涛手把手地传帮带,从对“PPP模式”“隔震加固”这样的汉语专业名词“两眼一抹黑”,到如今已经能熟练掌握签订合同、建档、审计等各环节。而郑际涛则笑言:“有了这个弟弟,我的维吾尔语从小学生水平升到初中生水平。过年过节,他到我家吃月饼,我到他家吃馓子,真比一家人还亲!”
据王晓光介绍,该院“导师带徒”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双方不仅要签订协议、举行师徒互拜仪式,还需制定出3—5年的带徒目标,到期未达标,徒弟受罚,师傅也要担责。“导师带徒不仅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更为提高我院核心竞争力加上了一枚重要砝码。”王晓光说。

王晓光说,作为新疆建设行业唯一一家集建筑科研、技术开发、工程检测、工程勘察、工程设计、监理咨询等为一体的专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建科院连续22年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该院主持或参与完成建筑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科研课题达300余项,17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受到表彰,承担各类工程项目达万余项,参与了自治区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建设。这林林总总的成绩背后,是奉献、是付出,更是一种精神的凝聚。
前进中的建科院也拥有一种精神,是726位各民族干部职工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眷眷深情,是各民族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升华为一种力量,成为建科院蓬勃发展的“动力阀”。
来源:新疆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0 15:46:17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幸福海边) 的帖子

问好李老师! 周二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1 21:25:03 | 查看全部

回 1楼(羊君) 的帖子

谢谢李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1 21:25:16 | 查看全部
问候老师周三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1 21:25:31 | 查看全部
感谢老师对师徒论坛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1 21:25:47 | 查看全部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1 21:25:59 | 查看全部
158_38202_da770d91b050e7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