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赵海燕
永43站紧邻京沪高速。从桥下的路面穿过,再走过一排郁郁葱葱的树林,小站坐落在一片开阔的田野之中。
三年前,真—联会战打响,第一口油井永X43井就获得高产油流,随着两口水平井及永43-9井顺利投产,产量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里成了高产“宝地”。
很快,这里家当置办齐整,储油罐、分离器、清水罐、注水泵房等陆续建立,崭新的四间铁皮房连成可供衣食住行的生活区。当外围拉起一道铁丝网后,以老大永X43井为首的油井名字成了小站的封号。
管成俊是这里的班长,大家习惯喊他“管子”。他黝黑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话不多,颇有掌门的范儿。管子每天雷打不动,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召集班组员工开短会。安排完一天的工作后,不厌其烦地提醒生产环节上的安全小节,细致到工装上的一粒纽扣。有时,大刘歪着脖子一边踮脚一边抢白他的话:“班长,你这些话天天不重样,已经沸腾在我的血液里了。放心吧,凉不了。”
大刘爱唠叨,急起来时还有点结巴,所以但凡他开口说话,一般没人愿意接他的茬儿。然而识“食物”者为俊杰。大刘烧得一手好菜,每天中午班组饭桌上鲜辣麻、色香味恰到好处,总能让大伙儿吃出饭店的味道。女同事们争相询问,这茄子、土豆和青椒三种非常普通的蔬菜,怎么就做成了鲜爽无比的地三鲜呢?提起美食,大刘口若悬河,能给出每道菜的章法。只有在饭桌上,大刘才真正成为话题的主人,大伙儿也一点儿不嫌他啰唆了。如果哪天大刘休假,会冷不丁地生出“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的感觉。管子还会故作不经意地翻一下日历,看看这个“好饭伙儿”啥时回来。
搭伙过日子久了,也不全是和睦。小站里的人早出晚归,中午只能就着值班室的条凳简单眯会儿。大刘又弄出动静来了。他粗拉,午休时随手扯了一摞本子当枕头。偏偏最上面一本是潘姑娘的岗位练兵本,枕完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脑窝,表面还有一层油渍。潘姑娘把本子递到他眼前,白净的双颊被气得通红。谁都知道潘姑娘有洁癖,这不,大刘被熊了。他眨巴着双眼,刚想为自己辩解几句,突然门外传来刺耳的喇叭声——油罐车来运油了。大刘抄起帆布手套就出了门。
永43区块里的原油要集中到小站,通过罐车转运。虽然拥有4座储油罐,可每座罐罐容非常小,每天前来拉油的油罐车络绎不绝,来来往往的司机70多人。
大刘说,和不同的司机打交道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有的司机长年跑野外,一早别人在睡梦中,他们就已经出车了,还兼顾其他拉油点,疲乏是难免的。大刘很体谅师傅们起早贪黑的辛苦。输油闸门开启后,他总是主动让司机去车里打个盹儿,由他来监控液位计。装油区没遮没挡,这么热的天儿要在室外倒罐、连接静电接地、分离器包排液。半天下来,大刘工衣都湿透了,抓起宽口杯豪饮大麦茶。
钻井队全部撤离后,小站旁边空出了一大块地儿。那年冬天,大伙儿犁出一垄地,老乡送来种子,一起种上时令小菜。入夏不久,站里的小食堂纷纷吃上了新鲜的茄子和丝瓜。牵来的几株葡萄藤开始挂果,青碧的果实攀在铁艺栅栏外的丝网上。
去年油公司体制改革,油价下跌后对大家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大刘他们有抱怨,过后又很乐观地安慰自个儿:“吃到自己种的菜,工作和生活刚刚好。”
夏风吹过,葡萄架下的小站飘来果蔬的香气,如同顾城的诗《门前》:“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