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1 22:33:50
|
查看全部
女子“巡守队”的故事,文字。下午传过去了照片,现在将文字传过去。
女子“巡守队”的故事
在蓝烟铁路线的尽头——济南西机务段烟台折返所,有一支全国铁路唯一的女子“巡守队”,担负着重点消防部位——烟台铁路地区三座油库的巡护任务。
日前,我们走进了这支7名女巡守组成的“巡守队”。虽说雨水已过惊蛰临近,但2月底的烟台还是凉气逼人。2月24日晚的一场小雨,使得室外气温很低,穿着厚厚的冬装室外站一刻钟就会冻得打哆嗦、双手发红、淌“鼻子”,在这样的条件下,女巡守们必须每小时一巡视,对油库的油管路、油罐、消防设施逐一检查,确保消防安全。
烟台折返所油库于1997年投入使用,为进出烟台的火车提供用油保障。因为需要倒班和夜间巡视,一开始值班的全是男同志。2000年铁路改革后,一部分男职工调走,七人中的大姐王秀兰和张艳梅、王玲三名女同志首先来到了油库。当时的油库周围一片荒凉,巡守值班室在油库区围墙外,经常有盲流顺着铁路线走过来敲门,给女巡守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一次半夜时分,张艳梅一人值班,准备去油库巡视时,冷不丁一个披头散发的盲流傻傻的站在门口,正发烧的她吓得“嗷”的一声,第二天便住进了医院,好几天才调过来,她对象急得找到单位要为她调工作,在她的劝说下才没办成。她说“什么工作都得有人干,时间长了就习惯了。”现在是这么说,但2003年的“非典”她们还是记忆犹新。当时许多流浪狗和流浪猫在库区周围转悠,出去巡视时,一开门就看会见一双蓝汪汪的眼睛瞪着你,再不就是半夜野猫的叫声听了叫人心烦,为了壮胆她们经常是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拿根木棍,出门时先用棍子敲敲铁门,一路上还得不停地“吆喝”着。05年,一位同事住院,张艳梅一个月上了半个月的夜班,家里父母、上学的孩子、丈夫是顾不上了。后来油库实行双人值班,周围房地产发展起来,女巡守们才有了些安全感,但她们的付出同样令人感动。郭梅、张立娟的丈夫都是铁路职工需要倒班,孩子都上小学,在家里夫妻很少碰到一块在家。今年的春节,郭梅从年初一到初五都没和丈夫在家吃过一顿饭,为了让孩子吃上一顿热饭,她把年迈的母亲接过来照看孩子。
烟台是个多雨雪的地区。09年8月份,一场暴雨使得烟台地区排水不畅,油库的排污管路也未能幸免,战虹这位巡守中最年轻也是唯一的“80后”,脱掉鞋子,挽起裤腿下到齐腰深的污水中疏通了管路。为了适应铁路发展,她还报考了济南铁道技术学院的函授大专。09年底12月份的一场大雪连续下了好几天,雪踩上去没到了膝盖,交通瘫痪。女巡守们顺着汽车轱辘印踏雪坚持到油库上岗,等她们从家中赶到库区,眉梢上的雪水和脸上的汗水粘到一起挂在了脸上。张立娟上班途中一脚迈到了雪坑里,顾不上疼痛冒雪加入了除雪的队伍。王淑玉、王秀兰等人还自己动手,用木板装上把做了个推雪用的大木锨,效率提高了许多。今年元宵节的大雪,她们的工具就派上了用场。
巡视中,女巡守们练就了“飞毛腿”和“火眼金睛”。平时走路也风风火火的,女巡守们上下班也很少穿高跟鞋,即使这样磨破的鞋子一年比别人多出一双;油库哪个地方有什么异样,别想躲过她们的眼睛。一次,王淑玉巡视中发现一个法兰有冒油迹象,仔细检查是法兰长期使用密封不严渗油,经维修防止了跑油现象。油罐检查需要爬上两层楼高的罐顶,狭窄的铁梯男同志平时爬起来都有些费劲,阴雨天和下雪天这种恶劣天气稍不慎就会摔下来,她们就一人系安全带上去,一人在底下防护。站在罐顶,踩上去有一种晃悠的感觉,在这种条件下,还要检查油位、透气空、避雷接地装置,干这些工作,她们谈起来一连的平静,“这都是平时应该干的。”
远望去,三个油罐犹如三颗明珠镶嵌在烟台大地。正式有了女巡守们的奉献,才有了这明珠的安全和铁路的畅通。
(张林 顾韶辉 姜爱勇)
济南西机务段 张林 顾韶辉 姜爱勇
地址:济南市槐荫区济西南路1号济南西机务段宣传
邮编:250117 电话:0531-82435173 139641118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