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河网讯 元旦来临之际,走进全国“曲艺之乡”、河南省“文化艺术之乡”方城县博望镇,但见村村寨寨排练节目,狮子、旱船遍地起舞,男女老少扭起秧歌,大戏小戏唱红乡村,迎新年文艺彩排把千年古镇闹得喜气洋洋。
博望镇是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的“曲艺之乡”,河南省“文化艺术之乡”。目前,全镇共有越调剧团3个,豫剧团1个,曲剧团1个,秧歌队16个,舞狮团9个,木偶戏3班,歌舞团1个,旱船队12个,唢呐班16个,说唱班(团)9个,小有名气的新老艺人达100多人,业余从艺人员达1200多人。
该镇的木偶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代,越调戏从解放初期的一班发展到三班,现任沙山越剧一团团长宰长文的曾祖奶奶在娘家即随父从事越调剧演出,嫁到沙山村后,与丈夫一起领办了越调剧团,期间几乎没有停顿。先后从事越调剧演出的艺人近600多人。沙山村和邻近的枣园村,从清代开始,就相继组建起八个唢呐班和说唱团队,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都要进行实地表演,与乡邻们同庆同乐。远近农户婚丧嫁娶,也要请他们吹拉弹唱,烘托喜庆气氛。该镇柳树底村的木偶剧团是全国稀有的民间文娱剧种,也是方城县仅有的木偶剧团,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同时,今年7月,已散伙多年的湾街村曲剧,在镇村两级的引导组织下,也重新开张,每天锣鼓声不绝于耳。
在演绎事业发展中,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加快发展的方针政策,飞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又使“曲艺之级”的农民膨胀了文艺细胞,鼓起了演艺勇气。近年来,该镇巧借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实施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战略,一是拿出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各村、各剧团及其他演艺团队,建立文化活动阵地,购置演艺道具及其它用品。二是实行上级扶持与镇村投资相结合,鼓励民间知名人士和热爱文艺事业的群众捐集资金,共建成文化大院39个,购置道具、乐器等600多件(套)。有19个村达到了有舞台,有编导,有文娱器材,有固定演员,有排练及演出规划的“五有”目标。三是在专业剧团、演出队自行组织商业性演出的同时,还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全镇文艺团队集中汇演,举办演出比赛,以次活跃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三弦书的代表人物潘桂荣在1958年进京演出时获得优秀奖,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还多次赴省、市演出,获多项奖励。2001年,博望舞狮团团长裴德献,率多名弟子在福建泉州举行的国际性舞狮大赛中夺得铜奖。四是鼓励支持有创作经验、有文艺细胞的人员自编自演了一大批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映农村新人新事新风尚,鞭笞假恶丑的小剧目,《夸媳妇》、《古镇面貌新》、《人大代表传科技》等曲艺剧目深受群众喜爱。老教师张随成几年来新编了《武松打店》、《姐妹两个比婆家》、《邪教害死人》、《博望古镇换新颜》等20多个剧目,其中6个剧目还被选送到市县文化部门编排演出。
时值年终岁尾,该镇各演出团队排演新节目交流演出经验逐渐进入高潮,《我说十八大》、《老两口进驻新农村》等新编剧目被多个剧团队纳入春节演出项目。沙山村两个越调剧团应邀演出时间已排到了农历三月。欢歌辞旧岁,锣鼓贺新春,曲艺之乡的博望人正以欢快的演出迎接2017年元旦春节。(生俊东 李善喜 张栋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