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齐鲁石化 杨青青
接到要去南京参加报社副刊培训班的通知时,我的第一反应,一如周冬雨刚刚得到金马奖的感觉——你看得到我脸上的淡定,却看不到我内心的一团火。除了因为初次参加培训,还因为地点是南京。
去过多个城市,印象最深最美的就是南京。但你若问理由,我却要好好想想。比如这次走在傍晚的秦淮河畔,金陵石化的南京本土老师问我,喜欢南京什么?我竟一时语塞,仿佛用一个词很难概括。
印象依然停留在初次去南京,匆匆。记得是深秋的早上八点,坐公交奔赴中山陵。一路满目皆绿,沿途是高大粗壮笔直的树,高得令人仰视,粗得令人敬畏,绿得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就像来到原始森林,晨雾还未散尽,地上一定有苔藓……晨雾掩映下,树下的人行道上,走着并不匆匆的行人,有的提着早点,有的在慢跑,还有许多老年人在树下打着太极拳。我坐在公交车上,目光便沿着以大树为背景的舞台,观看了一出《南京你早》的纪录片。人们的节奏与这大树恰到好处,相得益彰,人与城市融为一体,令我这外地观众也不禁沉醉其中,忘乎所以。这便是南京留给我的第一印象,绿色,亲切,朴实,安宁。
假如一定要问我为什么喜欢南京,我想还有那厚重而优雅的文化吧。南京是一个浸泡在文化中的城市。博爱之都、第一城垣、千年古都,俱坐落于成荫的绿树芳草之间;城南旧事、六朝金粉、十里秦淮,皆沉浸于迷人的花香鸟语之中。闭上眼睛想想,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它让我感觉,只要站在这里,你便沾染上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味道。无论你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从脚步踏上这座城市的一块砖开始,你的身体便产生了微妙变化——说话不能大声言语,举手投足也似乎优雅了,就连眼神也变得柔和温暖起来,甚至后悔临来之前没有抱一下佛脚,恶补历史文化课……也许,一座城市真的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气质。
没想到再次站在这里,竟然真的是与文化有关;不仅与文化有关,还跟工作有关。我的工作——中石化,喜欢的文字——副刊,喜欢的城市——南京,看似毫不相干的三个词,就这样机缘巧合地关联起来,组成了这次南京之行。认识了中石化系统内的宣传和文艺战线上的编辑老师和同行,原来只在报纸上见名字,后来在工作交流群里网聊,现在是见到了真人。天南海北,飞机火车,聚到一起;素未谋面,却毫不陌生,只因有文字;见过你的文字,便有了你的温度。
初见报社领导和编辑老师,也毫无违和感,一如身边的同事和邻家姐妹。座谈会上,一番番真诚的发言,一句句诙谐的打油诗,带着口音的潮汕话和山西话,不时引来阵阵笑声,却也留下了触动心弦的句子——“文字是有力量的”“把工作当成作品”“我老了,副刊依旧美丽”……单超老师充满深情的朗诵“一如你初妆”,孟乐老师的“内容为王”,蕴含着禅意的生活态度……而我作为并不年轻的新人,竟也意外收获了同行的“相认”:“你那篇文章我很喜欢啊……”
初冬的南京比山东暖和。我竟忘记了这里是江南,怕降温而准备的几件棉衣都没有拿出旅行箱。行走在高架桥上,努力搜寻初见南京时的最美印象,却因烟雨蒙蒙,不那么清晰。几年不见,南京变得越来越时尚了。但无论外形怎么变,那古老悠久的文化气息不会变,因为它早已遍布城市角落,深入城市骨髓。
南京的悠长历史和现代风格的结合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既有古老的气息,又蕴涵并继续接纳着现代新鲜的气息,使得南京变得越发迷人。就像我们石化报副刊的未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如何扩大读者受众群,服务好明天的读者?只有多研究读者心理,内容为王,多出精品,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阅读和写作。但无论形式怎么变,写石化人和石化事是不变的主题。
南京——古老和时尚,大气与淳朴;厚重和亲切,优雅和创新。
笔友——天南和地北,气候和方言;旧人和新面,老友和新朋。
笔会——新闻和文艺,文字和摄影;纸媒和新媒,寄语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