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争议不断
据了解,2014年前后,基因检测日益成为商业机构的营销噱头,并存在伦理、隐私等风险,
呈现无序发展态势,被国家明令叫停。
2015年初,国家启动“精准医疗战略”,基因检测成为实现战略的核心技术之一。2016年初,国家食药监局等部门出台新的监管标准,并首批推出27家试点单位,这才复出。
很快,基因检测业务再度呈现蓬勃发展之势。2016年发展之快,热度之高,甚至被称为基因检测元年。尤其互联网基因检测服务,还被戏称为“网红”。推出的疾病风险基因、天赋基因、预测性格等基因分析服务,一时风光无限。
其间,称其为“科学算命”的质疑声浪随之出现。
中国经济网就此采访一位上海光瀚健康咨询管理公司的研究员,他不认同是“科学算命”,但表示,疾病风险基因检测,尤其对于遗传病基因,有提醒作用,受到白领、高管的欢迎。至于会不会得病,外在环境影响更大,有的虽然携带遗传病基因可能一生也不会生这种病,所以也不能夸大基因检测服务的效果。
据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对时下热炒的天赋基因,作为国内基因检测龙头的华大基因表示,目前在科学定义上,从来没有天赋基因一说,“市面上的某些天赋基因检测项目,很可能是找到了一些相关基因的位点,但这些位点跟真正表现出来的性状之间的关系,目前科学没有任何定论。”
有专家指出,虽然每个人的天赋可能与遗传有关,但如何起作用,基因组在哪里,现在的研究还完全达不到这个程度。而按照目前的研究,能提供的检测数据对此也毫无意义。认为宣传天赋基因很“荒唐”。
据南方日报记者报道,今年12月10日,由中国健康促进教育协会主办,在南京举行的“健康中国2030?精准医疗互动研讨会”上,许多专家明确对当前的基因检测服务提出质疑,并认为在样本不全,认定标准尚不规范统一的情况下,基因检测服务面向大众为时过早。
肺癌专家吴一龙就表示,现在所谓的遗传体检,只是一个概念,得出的得病概率,没办法判定。从概率来判断得病,医学伦理最为反对。“我坚决反对用遗传学基因检测来当算命先生。”
江苏省肿瘤医院院长冯继锋教授指出,现在有一个炒作过度的观点,认为所有肿瘤病人做了基因检测都能找到靶点,用上靶向药物,他对此持怀疑态度。有的病人会根据基因检测盲目放弃现有一些明确的、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去选择一些没有得到证实的治疗方法,这是对病人不负责任,这种极端不应该出现。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研究所荣誉所长钟南山也曾对媒体表达看法:“目前一般的基因检测技术不宜推广到预测患者健康领域,例如预测未来会不会患上宫颈癌、肺癌等疾病,目前的推广实际上是不成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