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开拓海外市场侧记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在人迹罕至的非洲荒漠施工,经年累月地用汗水浇灌;在项目大战中,他们冲锋在前;在孤寂生活中,他们蹲守忍耐,用敬业和担当,开拓着海外市场……
市场是开拓出来的
最近被提升为正科级干部的江西省煤田地质局226队四分公司副经理蔡华生是中共党员,个子瘦高,皮肤黝黑。2009年,他就被派往赞比亚搞路桥施工,经过长达7年的海外历练,人显得老练成熟。
2012年9月份,蔡华生在加纳西部公路项目做总工,四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刘焕怡时任项目经理。加纳西部公路项目位于沿海地区,公路施工战线长达50千米,涵洞108道,要求在两年内完成。
在沿海地区沼泽地带施工,其难度可想而知。由于地表淤泥深厚,挖掘机沉陷其中动弹不得,只有垫下大树木才可作业。
施工涵洞时,为解决渗水快、易塌方的问题,他们开展了60天大会战,通宵达旦地干,送饭到工地,做到歇人不歇工。
项目现场,人来车往,机车轰鸣,涵洞基础一挖好,就及时浇筑混凝土,保证了路基的快速推进,使项目按时完工,并取得良好效益。
在加纳贝雷库姆供水项目施工中,业主要求1年内完成工程和通水任务,工期紧,任务重。工程难点是需开挖路面埋管线170千米,其中有50千米地质条件不好,下面全是石头,比较坚硬。挖掘机挖不动,他们就用带炮头的挖机打,局部还使用人工拿空压机打,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经过5个月的大干苦干,他们完成了管线的全部任务开挖任务,6个月后完成了500多个阀门井工作量,平均每天做3个。施工中,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质量细节,加强“三检”,即自检、专检、交接检,再会同监理、业主进行检查,严格把控了工程质量,保证了当地和城市的工业与生活用水。供水项目施工2016年9月全面结束,实现利润4200万元。
该队尝到了海外施工的甜头。
出国施工,一是为了产业发展需要,二是契合了当地政府修路致富的需求,同时也让当地人获得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但当时当地工人对修路建桥非常陌生。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建设优质工程,项目部加强对当地工人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等入职培训。施工前,讲清工程重点和难点等关键环节的施工要领,以及注意事项等,让他们对项目施工尤其是关键节点有个感性认识和认知。这不仅提高了当地工人的生活水平,还让他们学到很多施工知识。
近几年来,226队海外施工取得良好业绩,尤其是2015年海外收入达到1.9亿元,盈利1330万元,占全队总收入的大半江山。今年1月~11月份,该队海外施工收入突破亿元,利润上千万元。
他们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施工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个个项目的竣工,付出的是煤田人的辛劳和心血,收获的是海外施工的信誉和梦想。
磨难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
226队开拓海外市场,是从2007年与江西中煤共同合作施工加纳北部路桥项目开始的。初闯海外,人生地不熟,风土人情不适应,施工经验也不足,工程进度上不去,致使工作很被动,真是“万事开头难”。
加纳北部路桥施工项目部驻扎在瓦来瓦里,远离城市,工作辛苦、生活单调枯燥不说,更难预测的是疾病困扰。
对此,汇丰项目部任项目副总工的江训福感受特别深刻。2007年5月份,刚去加纳才2个月的江训福,由于天气影响和蚊虫叮咬,就遭遇了“打摆子”的考验,高烧达39度,全身无力,昏昏沉沉。见此状况,大家非常着急,连忙送他到沙拉加镇医院治疗。不凑巧的是,当天遇上医生罢工,值班医生给他胡乱地吊了两瓶奎宁,他似乎也没有什么事了。但到了晚上,他又被转送到省会医院,又遇到医生罢工,又被送到军队医院。就这样,在军队医院住了一个星期,他才逐渐恢复健康,跨过了一次鬼门关。
当时有些人一听到出国,精神就比较紧张,几名职工因不愿出国而辞职了。为此,局(队)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并派医生驻守在海外项目部,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而“80后”大学生江训福在国外一干就是8年,酸甜苦辣都尝了个遍。
“我们在海外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因为项目投入大,最困难的时候真的是无米下锅。”说到此,蔡华生显得非常无奈。“工程计量要层层审批,一个计量下来要两三个月才能把钱放出来,因为管理部门太多:第一层是监理方要签字,第二层察加里省会要签字;第三要到首都高速公路管理局签字;签了字后还要去财务部,这个周期非常长,施工资金经常是上顿不接下顿。”
“每个项目从开工起,就要与监理方多沟通,一般要在下阶段工作开始前的一两个月就先和监理方进行接触——我们先要做什么,需进行哪些准备工作,都得先告之监理方。否则,监理就会给你出难题。比如WA项目,外方监理要求我们换了几批人,延误工期是肯定的。”这是他们在海外施工的切身感受,也是从项目施工中取得的实际经验。
一次次海外出征,在海外施工的干部职工们愈挫愈勇,彰显出的是海外创业的勇敢和坚定。
舍小家为大家
2007年出国的易才学是个转业军人。在工地上,他是个多面手,尤其擅长机械管理与维修,先后转战赞比亚、老挝、肯尼亚、加纳等国施工。由于不懂英语,语言沟通是一大障碍,加之饮食也不习惯,困难不少。但作为项目部里的年长之人,他时常告诫自己,要做出年长人的样子来。每天晚上,他除了给一台套设备(13部机车)加好油外,一有空就向“80后”大学生江训福请教英语。由于身在海外,他们心中常常涌起思乡之苦,而且无法照顾家中老小。2014年3月,江训福奶奶去世,身在国外施工的他,无法与奶奶见上最后一面,只得把悲痛埋在心底。
“80后”大学生蔡华生育有两个小孩,一个5岁,一个才几个月大。但是,他服从单位产业发展需要,到国外施工。而家里的重担则落在了爱人一个人肩上。“我没有尽到做丈夫和做父亲的责任。”对此,蔡华生感到十分愧疚。这是在海外施工职工的共同感受,事业与家庭难以两全。
刘垂武,中共党员、高级技工,出国施工已经整整8年了。今年6月底,他刚回家探亲。8年的艰苦磨练,8年的孤寂煎熬,使刘垂武由一个柴油机维修工蜕变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小刘现任加纳项目机械部部长,一人身兼数职,什么都干,既管机械维修,又管生产施工,白站黑站建设、混凝土搅拌、现场材料管理以及验收等。”提起刘垂武,队里的人赞不绝口。
长期不能回家,也没有亲人的陪伴,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我们不是每年回来一次,在西部项目时20个月才回来一次。这次回来也时隔16个月之久。”谁不渴望家庭的港湾与温暖,生活舒适与安逸?但他们则选择了孤寂和荒凉。
“把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奉献给煤田地质局的海外发展事业,我们不后悔。”此话表达了蔡华生、刘垂武、江训福等一大批海外创业者的心声,反映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
他们是江西省煤田地质局海外施工者的代表和缩影。在他们身后,有无数个海外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和付出,有一个个海外员工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他们用汗水甚至生命浇筑的不仅是路和建筑,更是加纳和赞比亚人民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