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虽然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可是母亲已经开始嘱咐我采办年货了,本来就吃不了多少,加上父亲的离去,家里能吃的人更少了,要按我的意思临近年根买点就行,现在什么时候都有卖东西的,不必备上许多,放时间长了还不新鲜。可母亲不同意,我只能“照章办事”。
父母这一代正好赶上了缺吃少穿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骨子里也就落下了一种“病根”,家里冰箱、冰柜里不备齐各种食品就不踏实,不管是多少必须有各种各样的一些食品在里面存放,这也成了老人一生也改变不了的生活习惯,正应了一句老话:“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吃不吃不重要,有没有最关键。
相比输油站里别的家庭,我们家在应该算不错的,父母是双职工加上老家负担轻,我们姐妹仨饭量小吃得不多,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没有怎么挨过饿的记忆。加上父亲比较讲究吃,喜欢进城探寻各种美味,像德州“一中火腿”、“东莲卤肉”等美食,都是他先发觉品尝觉得不错以后,再告诉班里的同事在站里传开。特别是赶上发工资的日子,只要天气晴好他就会骑车进城买点好吃的回来,给我们姐妹解馋,自己也可以跟着过嘴瘾,这样母亲也没有话说。
过年更不用说了,各种食材父亲早就提前开始准备,每天下了班他会骑着大梁自行车进城,或者休息时去附近乡村的集贸市场,车后架上挂着他自己用钢筋铁丝做的框,用来装采购的年货,鸡鸭鱼肉、排骨等或多或少一样不落。最早因为供应紧张,一般家里需要提前准备一些肉类的荤菜,随着物资的逐渐丰富,又慢慢演变成储藏反季节的新鲜蔬菜。八十年代中期,每到过年单位就会给职工发年货,鸡、鱼、肉、虾、蛋、油等不少品种,方便了职工的节日生活。我们家因为双职工分的东西多,一会半会又吃不了,家里特意买了冰柜来装年货,站里有不少家庭跟我们家一样买了冰柜,都是用来装年货,现在基本都没有了。
后来生活物资越来越丰富,食品的品种也丰富多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人们更愿意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买,吃新鲜的,不喜欢那种由单位“包办”的做法。于是,单位也顺民意不再出力不讨好的发年货了,而是将同样购买年货的钱款改为过节费发给职工,让职工自己做主,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再被动的接受自己不喜欢的年货了。
我们家除了提前备年货,还会在年根前炸一些茄夹、藕夹、豆皮夹、麻片等熟食,随吃随热方便省事,是家里的保留“节目”。再就是提前包许多荤、素两种不同的饺子,或羊肉馅、或三鲜馅的、或韭菜鸡蛋馅的,搭配着吃不腻,三十晚上年夜饭后吃一些,大年初一早晨也吃饺子,可以连续吃几天。
吃好喝好曾经是一段时间里每个人家过年的主题,今天的人们天天都跟过年一样,吃喝已经不再成为主要话题,回家与父母团聚才是最终目的。就如时光可以被带走,很多东西可以被冲淡,而生命中永远冲不淡也带不走的,那就是一份难舍难分的血缘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