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华北三普 刘芳序
巷者,小路也,北方的胡同、南方的青石板街皆属于它的范畴,没有了阳关大道的宽广与平坦、不可纵马飞驰,留给我们行进的方式只有徒步徐行,慢慢走、慢慢和它厮磨谈心,然后思索自己。小巷以数尺之宽的身躯将我们承载、包容,跟随着它的指引,我们前行、奔走,敲开一个个门、收纳一朵朵花,小巷,一端连着记忆的原点,一端通往无尽的远方。
推开家门,我们沿着小巷出发,在这里蹒跚学步,落下人生长途中的第一个印记。在这里,我们第一次品味跌落的痛楚和奔走的喜悦,感知了人生的得与失,而人只有在感知得失之后才不会迷惘、不会害怕。在这小小的巷道,我们采撷第一株春草、结交第一个伙伴,未知世界的大门就这样被我们推开,我们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世界。在这小巷之上,有童年追逐的那只蟋蟀,挣扎着颤动着羽翅,宛若在豆秧下捉到的那只;在这小巷之上,有放学归来时那一剪夕阳,夕阳染着我们渐渐高大的身影、日益宽厚的肩膀;这小巷之上,有我们抹不去的脚印,脚印之上的我们身披一件火红的嫁衣或一件粗麻的丧袍。于是,这条小巷与我们的生命同在,走到哪里都会回头望望,尤其是身处飘雨的异乡。
小小的巷道将一个个人家、院落相连,邻里之间的人们在这条巷道之上奔走不息,手中携上自家园中新结的瓜果、端起出锅的水饺,叩开一巷之隔的那间瓦房。小巷之上,我们欢笑、我们相拥、我们把小小的院落串联成了无边的家园,直到这样的家文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无可动摇的根基和脊梁。走入这小小的巷道,所有达官显贵的名头皆已经淡化,我们彼此的称谓和关系只有那一声亲切的“邻居”,或许只有身处小巷之中我们才更加理解名利场上的烈酒不及近邻相敬的热茶。“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百年之前,清代宰相张英的一首含笑打油言犹在耳,六尺小巷的一段佳话成为了后人口中的范本和榜样,儒学的至仁、道学的平等、墨学的兼爱似乎都在这条小巷洒下了一抹亮光,让后来的我们得以有幸去津津乐“道”。上至达官宰相,下至百姓人家,我们无不是盼着这小小的巷子愈来愈宽,我们的人生一路好走。
这小小的巷道之中,我们出发、我们融洽,我们在追寻、我们在记录,记录下那些小巷和小巷之外的世界留给我们的财富和感动。江西省金溪县内有一传承百年之村落,名曰“竹桥村”,村中山水相依、民居错落有致,此间有一余姓大户人家,为村中望族。竹桥村所在之地处于赫赫有名的临川文化圈,明清时节,余氏先祖因时而动、将印贩书籍作为生财致富之道。数个世纪之前,余氏在自家兴建的“苍岚山房”之中摊书而晒,新墨之馨香怡然溢出余氏堂前那段窄窄的巷道、随风而远,飘散至村庄的每个角落,人们闻风而欢、品墨而醉,这带着墨香的清风百年不绝,供那些爱慕之人永远享用、永远陶醉。
古村不老,那一条条青石铺就的小巷历久弥新,曾经,在这小巷两翼的青砖碧瓦之下,我们的文化以最朴实也最华美的方式完成着它的涌动与传承,而我们应该相信的是这样被书墨之香浸染的小巷在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踏上它便走在了追寻文明的大道。
小巷,是你我离家最近的那条捷径,它沉默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却让你我从来不会忽略。小巷,将你我陪伴、让你我深思,深思在这小巷的尽头我们该去向何处,又该以什么样的情怀回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