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九江石油 杨若凡
我的故乡在江南,这里荷塘众多,丰腴的水源里有众多饵料,水中鱼虾甚多,水塘泥土养料丰厚,孕育了众多丰润水中植物,春有菱角,夏有莲蓬,秋有芡实(又名鸡头米),茭白,冬有莲藕,让我们这些孩子们在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零食。
池塘里产的菱角、莲蓬、莲藕大家都比较熟悉,其中有一种不出名但又让人惊艳的食物叫做“鸡头米”,她的叶子巨大,平铺在水面上,翠绿欲滴,上面有一个个的小孔,边角微微向上翘起,像是一面面的绿筛子,期间有紫罗兰色的花朵冒出,中间蕴涵娇嫩花瓣,周边是暗红青色的叶片包裹,上面布满尖刺,犹如带刺的玫瑰,因此古人有“吃完菱角鸡头熟,郎问鸡头刺手无”的诗句。
鸡头米长得其貌不扬,味道却十分清雅香甜,只是尖刺隔绝了一些贪吃的小童,不至于像是莲蓬和菱角一般在还没有成熟时就被采摘得七七八八。待到成熟后,大人们自有办法收。用镰刀绑在长长的竹竿上,钩在鸡头米下面,轻轻的一拽,鸡头米便浮在了水面上,如此反复,不一会儿水上便堆满了鸡头米,这时候就轮到我们这些小孩子出场了 ,坐着脚盆,以手为浆划到鸡头米旁边,一个个捡起来丢到脚盆里,待到装不下时在返回岸上清空脚盆后在出发。孩子们在这天都兴高采烈的,一个个像是扬帆远航的船长,雄赳赳气昂昂的将自然的馈赠采回家。
父亲们用麻袋将采摘好的鸡头米运回家,母亲们则围坐在一起,用一种铁套子带在指甲上,熟练地将果皮划开,露出果粒如珠玉,晶莹剔透的果肉来,果肉浑圆饱满,可爱的紧,郑板桥曾作诗盛赞:“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孩子们围坐在母亲旁边,待到淡黄色的果实一出,早就忍不住地拿起一颗丢入嘴中,刹那间一种自然的清甜和田园的芳香弥漫在嘴中,清香软糯,好吃的能咬掉人的舌头。、
生吃的鸡头米甘甜,熟食的鸡头米别有一番风味,《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鸡头米:状如鱼目,煮食如芋。家乡人最喜欢用清水煮鸡头米吃,选清澈的山泉水,以6:4的比例放入鸡头米,煮出来的汤色如茶,晶莹剔透,喝上一口,圆润软糯,清香淡雅,爽滑细腻、余味清甜,让人回味。也有人喜欢在鸡头米煮开后,撒上一小撮桂花和白糖,香气四溢,更加甘甜。
在民间,鸡头米享有“水中人参”的美称,可以补脾益气,固肾强精,使人耳聪目明,延年益寿。苏东坡每日必吃鸡头米,直接取煮熟的鸡头米放入嘴中,缓缓含嚼,甘甜的滋味溢满嘴巴,颇为享受。清朝诗人沈朝初在《忆江南·姑苏四时食品词》中,更是把对鸡头米的喜欢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如今,我远离故乡,在城市里生活,鸡头米的甘甜滋味和荷塘里与小伙伴们一起采鸡头米的欢声笑语时时在我心中回荡,每日提醒着我不忘昨日的出处,牢记未来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