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顶层设计建设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架构“课程思政”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造“课程思政”的“一体两翼”,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还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建设。
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高校党委要切实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部署,加强领导和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明确教学目标,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课程思政”提供深厚的学术支撑;强化全员育人的机制建设,为教师参与教书育人全过程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建立运行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关键。只有教师对核心价值有深刻的理解,明确课堂教育中的德育责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高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高校要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系统规划,特别是要强化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到教师日常培训体系。同时,为教师量身设计“职业课程”,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增强教师的人格影响力,促使教师担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课程设计要切实遵循教书育人规律。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要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课程的开发设计就要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进行系统设计,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注重“术道结合”,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时还要注重提升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在讨论式教学、网络深度讨论、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项链式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等探索中,促进大学生通过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认同,以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曹文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