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路走来一路歌
——济三矿建矿投产16周年侧记
16岁,在人生之中,正当值年少,青壮强健;
16年,在历史而言,如沧海一粟,匆匆转瞬;
16年,对于济三矿,却是一段写满挑战与辉煌的奋斗史;从2000年12月28日至2016年12月28日,16年来,济三矿始终坚持以思想解放、观念转变推进矿井科学发展,它既在彼时“产能为王”时期,创下过年产千万吨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也在科学发展的当下,安全至上,实现安全生产10周年;更在“破冰寒冬”的严峻时期,倾力拓宽“黄金水道”,成为集团公司营销战线的“桥头堡”。
16年栉风沐雨,16年壮歌前行,截至2016年12月,济三矿累计产煤9800余万吨,利润超过60亿元。
与时俱进,升级安全理念
筑牢安全“软环境”,才能启动发展“硬道理”。以安全促经营,以安全助发展,无论煤炭市场如何变化,济三矿始终坚持“安全挺在一切工作前面”。
济三矿地处微山湖之畔,随着开采年限延长和开采范围扩大,生产条件日趋复杂,井下“一通三防”和防冲击地压难度不断增加,如何掌控安全生产的主动权,推动矿井稳步发展,成为历任矿领导班子思考的重心。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济三矿坚持与时俱进发展,“内外兼修”不断升级安全理念。
“变事后惩处为事前预防。”他们深化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矿及科室、区队、班组、岗位“五级”安全风险评估流程,推广应用安全风险评估牌、能量隔离牌等好做法。在现场管理上,采用岗位自主排查、班组动态排查、区队日常排查、部门专业剖析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全员、全覆盖、全过程,确保排查出的隐患整治快、效果好。对单人单岗作业管理,出台“重典”,建立单人单岗单独作业人员档案、安全信息反馈机制,严抓问题剖析整改和跟踪监督,实现了管理的闭环。在传统安全管理基础上,建立安全要素市场,将市场买卖机制引入隐患排查整改全过程,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形成安全隐患市场化交易和隐患整改闭合程序,建立安全隐患与工资挂钩机制,形成了“有人为隐患埋单,有人用隐患挣钱”的格局,安全隐患整改率达100%。
痛则思变,再造效益链条
2013年始,煤炭市场进入经济“寒冬期”,煤炭行业面临着一场改革求变、破冰突围的效益攻坚战。济三矿将“思变”贯穿于经营管理各环节,打造新形势下强势效益链条。
“穷则变,变则通”。这个矿将市场化机制深度引入内部管理,并不断推进减员增效、市场化承包经营,热门岗点岗位货币化等工作,用市场的指挥棒,调动出内生动力。建立矿、区队、班组、岗位四级内部市场核算体系,把市场主体延伸到区队、班组、个人,对材料、计划全面预算,全过程管控生产经营和投入产出,使工期、质量、消耗得到实时控制。如今,这个矿职工理念、行为已有了巨大转变,对材料消耗,已由“浪费的都是公家的”变为“浪费的是自己的、省下的也是自己的”,以往“等着矿上发工资”变成了“自己挣工资、抢工资”,区队在人员配置上,“人少收入高”代替了“人多好干活”的旧思想。
2016年,济三矿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全年预计完成“双创”项目84项,创效1.98亿元。这得益于矿井不断深化“三减三提”打下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得益于技术革新和群众性创新创效的核心“引擎”和内在驱动。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围绕安全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调动每一名干部职工创新创效的智慧和潜能,大采高综采放顶煤回采、综掘快速掘进、无轨胶轮车等一大批先进技术设备,为复杂条件下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支撑和保障。托辊取轴机、钢管内外壁除锈机等技术含量高、推广应用价值高的群众性技术革新优秀成果,彰显职工群众智慧。仅2016年,济三矿荣获集团公司及以上科技奖励37项次,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奖励4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心手相连,释放发展无限动能
企业是树,职工是根,只有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开启矿井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16年风雨同舟。济三矿党政始终将职工的“心”当作企业的“根”勤于浇灌,想职工群众之所想、思职工群众之所需,办实事、惠民生、聚人心,聚起来一支敢打敢拼,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正是有了这支队伍,才有了济三矿持续健康发展的今天。
开展职工代表民主评价,从关爱职工、解决职工最为迫切的问题入手,将提高职工食堂、浴室的服务质量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使职工代表在查找不足之余,以“我是管理者”的身份代入,参与到矿井的管理中。
矿井形势再严峻,职工该享受的福利待遇,要保障。职工健康查体雷打不动、关爱困难职工定期走访雷打不动、职工带薪疗养雷打不动,“金秋助学”、“十助一”、“一助一”爱心助学等活动雷打不动。针对特殊时期,他们还开展职工房贷、车贷等多种情况贷款的摸底调查活动,了解职工困难程度、收入降低后的生活影响,有的放矢,对路解疑,实现既“号准脉”,又“下对方”……
从保障“生命安全”延展至保障“生命健康”,这个矿不改善职工作业环境,使体面工作、快乐生活不再只是标语口号。
以无尘化清洁生产呵护职工健康,倡导绿色开采理念,最大限度降低粉尘、噪声、高温热害等职业危害影响。改善矿工劳动环境,积极引进高温热害治理项目,井口进风温度实测降至 20℃左右,井下作业环境、运输巷道路面得到了较大改善。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实施矸石井下就地充填,累计充填矸石50余万吨,节约矸石堆放场地12000㎡,减少地面塌陷,减少矸石污染。发挥地理优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优化美化矿井布局,建设人文景观,已成为集休闲、度假、娱乐、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示范园区。(张明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