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克| 江苏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2期)
1500名员工,成功管理近1500条输配电线路和70多座变电所,为逾70万客户提供超过230亿千瓦时/年的用电服务,客户投诉率仅万分之零点五,综合排名连续多年在江苏供电系统名列前茅……一家县级供电企业因此成为行业标杆。
文化浸润提升专业价值
“零差错、零闪动、零投诉”“全领域、全天候、全过程”……在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江阴市供电公司(下称“江阴供电”),《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随处可见这样一些高要求的工作标准。但此类按照常规属于业务范畴的技术指标,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感性色彩——“技术水准”被凝练成“文化底蕴”并一脉相承,通过文化浸润改善员工精神面貌、改进管理工作质态,“争先领先率先”和主动履责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对于供电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特殊行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必须是持之以恒的,因此,江阴供电从服务规范到运维技术有着十分完整的“终身学习”体系;通用、专业、定制、弹性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则使这一体系具备了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公司自己培养的数名员工入选国网优秀专家人才后备库,一位“80后”工人讲师甚至被聘为国网技能培训规范和教材编写组专家。
纯粹为技术而技术,并不足以形成成熟、稳定的企业文化,单兵战术的提升也不是协同动作的充分条件。因此,江阴供电从培育精益文化入手,全面落实干部队伍优化结构、优秀骨干多岗锻炼的“十年培养计划”,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创新工作室、最美共产党员……身边的榜样更激励和引领员工素养整体提升,全省首家供电自助营业厅、县域最多的微信平台绑定量则使江阴用户优先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供电服务。2010年,江阴供电还“取法乎上”,创造性地推行“内部对标”,将农电专业的5项指标细化分解为8大类135项“延伸指标”,在大数据支撑下,压力层层传导、诊断环环相扣,员工精气神大为改观,配网故障率逐年下降,2013年以来平均年下降幅度更高达31%。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江阴供电还了解到,创新文化(300336,股吧)也是该公司提升员工专业价值的一大法宝——通过与高新企业的合作孵化专利,使员工的革新思维变成科技成果,仅2016年,公司就新增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累计获得专利授权98项。公司与高新企业联合研发的电力电缆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并在美国、日本、欧盟等8个国家和地区申报了国际专利。
目前,江阴供电已先后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示范单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企业规模全国同行领先、供电业绩同行领先、两化(农村电气化、用电标准化)全省领先,成为“两改一同价”首批竣工县、全国一流县供电企业、新农村电气化国家电网公司首批示范县。2015年再次荣获江苏省供电公司同业对标综合排名第一,其中“综合标杆”和“业绩标杆”排名第一,“管理标杆”排名第二;获得全部4项“专业管理标杆”。
2015年7月10日, 为防抗台风,供电公司对重要供电线路进行防御能力加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