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光阴如梭,转眼间丁酉鸡年的春节又要到了,一年一度声势浩大的春运奇观又要开演了。眼下许多地方寒潮浩荡,冰雪为患,为游子们还乡之途增添了许多不测风云。尽管是关山阻隔,尽管是风雪肆虐,还是挡不住人们回家的脚步。
千百年来,春节不仅承载着温馨的亲情,而且承载着殷切的期盼。人终究是一种感情动物,在都市里打拼了一年,而都市里的钢铁水泥森林又是冷冰冰的,“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农耕时代既然已日薄西山,那么,利用春节回家再重温一下那种故乡的醇厚和家庭的温馨,早已不是一种身体上的休憩,更是心灵与情感上的一种回归。这本该是游子们期盼的日子,可是,许多人“纵有微笑/挂在脸上/又怎能消减/或者是清除/近乡情怯的踌躇”。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春节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变成了越来越沉重的日子,便有了“节奴”这个名词。节奴者,是指在被现实的世俗和功利浸染的传统节日里,送礼之风严重泛滥,而且越来越注重“礼”的分量,那些被庸俗的现实俘获和“奴化”,又不堪于节日消费、交际而饱受压力的人。为了回家过年,一年辛苦打拼积攒下来的血汗钱,或在几天之内全部化为礼品、红包和酒桌上的饭菜,或在消费和应酬的“劫”后所剩无几。一年梦想一年血汗,原本满心期待打拼一年后,能够改善一下逼仄的生存环境,能够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比较舒心的日子,可这一切都在“劫”中打了水漂。
许多人所以沦为节奴,是因为在社会经济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根深蒂固的传统礼数及“面子文化”搭上了泛物质化、货币化的便车,使回家过年变了味道,使节日的人情消费变成难以承受的负担。和朋友聊到在哪里过年的话题,朋友说,父母不在了,回家的“家”就没有了原来的味道,坐车比豪华,烟酒比高档,更难堪的是,给老人的红包,给孩子的压岁钱,你给不起。即使咬紧牙也想阔绰一次,可有钱人一出手就是成千上万,你行吗?人家当面笑着收了你的钱,一转身就嗤之以鼻,这不是自讨苦吃又自找没趣吗?朋友说的并非虚言,相信类似的尴尬许多人都经历过。节奴不仅有个人的心态问题,更重要的是周围的环境让人身不由己。在外苦熬打拼已经够苦的了,回去还要遭受世俗目光的俾倪,确是情何以堪。
本来,人性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富贵与否并非是否有尊严的标准,低微未必没有尊严,富有权势也并不等同于尊严。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是个人就应该被尊重。可悲的是,在现实社会里,人的尊严往往要通过金钱,或权势或社会地位等等外在的东西来交换的,“笑贫不笑娼”就是这种社会价值观下卵生出来的一种畸形的观念。如果没有金钱和权势的外衣装扮自己,你还有什么尊严可言?怪不得许多人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不得不“死要面子活受罪”。回家过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生价值的一次检阅,你不得不在接受检阅中沦为节奴。
生活还要继续,春节仍将伴随我们走下去。怎样摒弃春节传统中包含的不适合现代人们生活现状的成分,如何避免当下很多陋习侵染春节这一美好的传统,营造出既喜庆祥和又轻松愉快的节日氛围,从根本上消除节奴产生的土壤,是一种呼唤,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