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把焊枪在手,焊花四处飞溅,把坚硬的钢铁缝制得天衣无缝,这是陕煤黄陵矿业铁运公司职工张光伟16年以来每天做的事。
牛刀小试,缔结焊补情缘
2000年,张光伟进入铁运公司机务段检修车间,成为了一名钳工。上班第一天,老工长发给他一块抹布,让他擦洗机车。那一天,他已经记不清究竟擦洗了多久,留在他记忆深处的是浑身油污和双手麻木。“我不能就这样一辈子擦洗机车!”从那一天开始,张光伟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技术上胜人一筹。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光伟接触到了机车车门焊补,看着璀璨夺目的焊花,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老师傅看他感兴趣,就把焊枪递给他,让他试着焊补机车车门,他第一次拿着焊枪凭借手感竟将车门焊好,并且焊补中没有产生气泡,一般焊工需要一年以上的练习才能达到这水平。“这小子有天赋,是块‘焊料’。”焊补组的师傅们互递着眼神,就这样张光伟成为焊补组的一员。
电焊工是特殊工种,劳动强度大,安全技术标准严,张光伟每天必须穿上厚厚的工作服,戴上一顶工作帽。电焊辐射高、粉尘大,焊花飞溅时容易灼伤眼睛,也容易伤害皮肤。大热天,原本细皮嫩肉的他被火辣辣的阳光和电焊弧刺得一层又一层地蜕皮,为避免焊花溅到身上,还要在工作服里面再穿上一套秋衣秋裤。即便这样,身上还是常常被电火花烧出一个接一个的“火泡”。严冬时节,手被寒风吹得满是裂口,疼得他头上直冒冷汗。工作服也常常被电焊火花烧出一个又一个洞,浑身上下常被溅满油污和煤泥水,有时甚至头发被烧焦。从事电焊工作的同事,多数吃不了这个苦,有的已经转行,但他从不被这些所动,他一干就是16年。凭着满腔的热忱和执着,他用一个个行动诠释了黄矿人的“工匠精神”。
勤学苦练,练就精湛技能
2013年,为了解决钢轨、道岔、尖轨在煤炭运输中磨损、接头压溃的问题,降低运输成本,铁运公司开始引进国铁成熟的钢轨焊补技术,同时聘请有经验、有技术的国铁退休人员,组建焊补班组。作为焊补技术能手并担任工长的张光伟知道后,主动请缨,放弃工长待遇,成为焊补班组的普通一员。
钢轨焊补可是个尖端技术活,焊补工艺操作复杂,技术难度要远远高于他以前焊补的机车车门、齿轮槽等,为了尽快掌握更多的焊接技巧,他一有机会就向老师傅们虚心请教,细心观察老师傅们干活时的动作,用心揣摩,反复练习,做好笔记。为了快速提高焊补钢轨质量,他利用节假日和下班时间在废旧的钢轨上练习,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长时间蹲着拿焊枪,造成他手腕酸痛、腰肌劳损、眼疼流泪,焊接烟气常熏得他喘不过气来、手脚经常被烫出水泡,但所有这些,都没能把他吓倒。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焊工,自然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张光伟深知自己文化水平低,底子薄,所以,他在看焊接钢轨技术书籍中像天书一般的公式和符号时,就把重点、难点全部摘抄下来,看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师傅们请教,并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研读,直至琢磨透为止。通过刻苦钻研,张光伟熟练掌握了焊补钢轨的各项技巧,经过他焊补的钢轨通过最新设备GCT-8C型数字化超声波钢轨探伤仪,过关率达到95%,工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钢轨的“补丁王”。
创新突破,节约成本百万元
2014年,铁运公司加大修旧利废力度,提出对道岔进行焊补。道岔是线路设备中三大薄弱环节之一,而道岔辙岔心91/48位置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整个道岔的好坏。道岔的焊补工艺要远远高于钢轨焊补,特别是道岔辙岔心91/48位置焊补的难度更高,误差必须在±0.75毫米内。当时,道岔辙叉焊补后,经过机车的辙压,91/48位置经常出现局部打塌、垂直裂纹、水平裂纹、局部掉块、焊层整体脱落、使用周期短等问题,怎样提高焊补工艺?张光伟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这个探索过程是孤独的,加之当时聘请的熊师傅又请长假,几乎没有经验可借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报废的道岔上、网络和书本上,不断实验、总结,可是研究总是一次次地走进死胡同。张光伟做的岔心原位焊补效果不理想,无法通过钢轨探伤仪的探伤,无数次失败让他有些心灰意冷,但生性倔强的他始终不放弃。
成功总是眷顾执着有信念的人。经过两个多月的钻研和探索,张光伟总结出了“钢轨接头病害原位焊复”和“道岔岔心焊补”的新焊补工艺,新工艺可杜绝焊补后短期内病害复发,可以让正线通过道岔使用20天保持无明显肥边、不变形等状态,大大提高了岔心的使用寿命。这两个工艺纳入了黄陵矿业的“精优作业法”。凭借这精湛的技术,他被提升为焊补组班长,当年他又荣获黄陵矿业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从2013年至今,张光伟完成道岔焊补病害钢轨接头274头、钢轨道岔19组,道岔打磨139组、焊缝打磨264处,直接为公司节约成本130余万元。
16年“焊工情”,不管多苦多累,张光伟都觉得很幸福。他说:“我掌握的是公司所需要的技术,我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地做手艺,让朵朵焊花见证工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