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3|回复: 0

王鹏:在超大型油轮上跟“毫米”较真儿

发表于 2017-1-12 18:10: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物素描:
  70后,工作时总是面带笑意,透露着对事业的热爱和自信。他是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船坞总装二部船体车间找线班班长、船体装配工,高级技师。曾获得2010年大连市首届“工人技术创新奖”、2012年大连市“青年五四奖章”、2012-2014年度大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凡是走进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厂区的人,在面对一艘艘超大型油轮(VLCC)时,都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渺小感”。对于造船工人来说,这种感觉更是司空见惯,200多米长、30多米高、60多米宽的巨大油轮,都是由与其相比小如蚂蚁的人,用双手建造的。而每一艘VLCC的成功建造,都需要有一批专门跟“毫米”较真儿的人。
  “找线”可是个精细活儿,所要求的精度正负只有1毫米。而找线工,就是给巨型钢板画线,毫米之差就有可能毁掉一艘船。从1993年工作至今,王鹏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挤出时间学习,他说:“干这行儿,每天都有新东西要学。”
  在工作过程中,王鹏结合船体装配技术特点,详细制定了专项研究课题,针对超大型油轮总装建造阶段各环节开展工法创新,重点解决了超大型油轮半船合拢对接、总组方案优化技术问题,实现了60米宽、30米高、120米和200米长的船首艉两段,在船坞内对接合拢防变形、合拢口对位精确技术;三维全站仪软件应用及推行总段巨型化等多项技术创新,实现了超大型油轮首艉两大段成功对接和快速总装建造。当时世界其他船厂广泛采用测地线法,反变形法来控制分段,而王鹏通过创新,弥补了传统测量方法和方式上的不足,后来这种造船工法以王鹏名字命名。
  在王鹏之前,国内从未有人尝试在水下对接合拢船体,因为这样做难度相当大,相当于将两栋百余米长、10层楼高的大厦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而王鹏所做的工作,就是让体积差不多大的船艏和船艉在水下完成对接。
  传统的造船工序是在陆地上从尾到头一段段焊接而成,然后再下水。而新课题要求船头、船艉同时在陆地施工,最终在船坞内下水完成整体合拢对接。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推演和摸索,王鹏终于首创出超大型油轮大段合拢建造法。由王鹏独立编写的《坞内划线作业指导书》和《总组定位作业指导书》,也得到了大船集团技术部门的认可,并在工作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王鹏发明的超大型油轮快速组装建造新法,大大缩短了建造周期,提高了造船效率,大船集团的超大型油轮造船能力,也由过去的每年6艘提高到现在的每年9艘。目前,大船集团已先后开发了7代8型VLCC船型,累计获得订单86余艘,根据国外权威机构统计,大船集团VLCC建造已达全球VLCC船队的10%,而王鹏当之无愧地成为建造VLCC的行家里手。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鹏时刻不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所在的班组90%的成员都是“80后”,活跃在船坞、船台、总组场地。在他的带领下,该团队以优良的技术素质,敢打硬战的作风著称,曾荣获“大连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记者感言: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王鹏在找线专业里已经干了20多年,每当被问起今后的打算,王鹏总是笑着这样回答:“我爱我的岗位,我还要继续干下去,我要干得更好!”王鹏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工匠精神的中国现代产业工人。
来源:大连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