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民国是一个短命的朝代,1912——1949年,半个世纪都不到。但是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个短命的朝代非常丰富,非常精彩,这些年出了好多叫“民国范儿”。什么叫“民国范儿”?这个“范儿”是北方的说法,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典范,现在对于民国有很多“想象性的记忆”,民国的书很流行,有很多关于民国的传奇和神话。这些传奇和神话曾经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段历史消失了,但我们曾经觉得它身上寄托了我们的希望,我们在寻找现实当中所没有的,我们怀念失去的东西。民国知识分子典范地代表了一种民国的精神,如今叫做“民国范儿”。
“民国范儿”的第一个精神要素我称之为“纯真”。这里我又要讲一个民国大学的故事。这个大学是我的“父校”----我父亲的学校。这所大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历史上只有七年时间,但是它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七年时间里面产生出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百五十七个两院院士,无数个学者大师。这就是西南联合大学,由北大、清华和南开在抗战时期在昆明所组成的西南联大。我父亲当年也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后来在清华毕业,所以说这是我的“父校”。
西南联大今天成为一个神话,今天的中国没有一所大学大学可以和西南联大比,几乎是一个绝唱。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有一种“纯真”。我到台湾去,台湾的朋友告诉我说:在台湾也有一本“青春之歌”——大陆的《青春之歌》讲的是林道静走向革命道路的故事,曾经影响了我们整整一代人——台湾的“青春之歌”叫《未央歌》,也影响了台湾两代人,这本书在大陆出版之后我特地买来看了,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写的,讲的是西南联大年轻学生的故事。我看了没几页,简直看不下去,好像在读琼瑶的小说。里面的人怎么都那么单纯?太纯真了。是小说出了问题吗,还是我自己出了问题?我想了半天,发现还是我自己出了问题,我这代人出了问题,因为我们这代人经历太复杂了,已经根本不能欣赏、也难以想象曾经有过纯真的年代。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有非常纯真的东西。战争年代前方在打仗,他们就在后方读书,每天日本鬼子的飞机来轰炸,经常要跑警报躲到防空洞里去,他们竟然整个心态非常安宁。“民族决战岂止在战场”,他们的战场就在学术岗位上。中国为什么当时被日本侵略?不是军事上不如人家,而是整体上都不如日本,包括科学和人文,西南联大师生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贡献国家。许多民国的经典著作都是在战争环境下写的。冯友兰的“贞元六书”、金岳霖先生的《论道》、钱穆的《国史大纲》等等。
民国范儿的第二个精神要素是“德性”。民国那代人身上的“德性”即是一种古典的美,也是一种现代的美。我讲一段梁思成、林徽因与金岳霖三角恋的故事。30年代北平城在林徽因家里,有著名的太太沙龙,一批学者、作家聚在一起谈论文学和学术。沙龙里面每天有一个常客,那就是大哲学家金岳霖,他风流倜傥,谈吐幽默,林徽因与金岳霖是很好的交谈伙伴。有一天林徽因对梁思成很苦恼地说:“思成,我现在有个大苦恼。我发现我爱上老金了,但是我也爱你。我怎么办呢?”梁思成说:“让我想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梁思成对林徽因说:“我觉得不配你,还是老金配你,我退出吧。”林徽因很感动,就和老金去商量。金岳霖听了以后说:“还是我退出吧。我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你们还是让我每天下午到‘太太客厅’来喝茶。”结果这三位后来就成为终生的朋友,金岳霖也终身未娶。林徽因先过世,梁思成在过世之前,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照顾好金爸爸。这些知识分子身上的境界,那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种德性不是刻意追求的,是很自然的,不仅有中国古代儒家的美,也有从西方留学带回的西方文明。他们身上兼有古今中西多重美德。林徽因如今已经是一段传奇,有人以为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凡夫俗子的时代,连编一个传奇的素材都没有了。
民国范儿的第三个我称之为“趣味”。在民国知识分子身上,无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的,他们都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比如说杨振宁先生的古典文学修养一些中文系的教授未必及得上他,王元化先生都对他称赞。那个时候搞中国研究的懂西学,搞西学研究的也懂中学。中西不分家,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曾经一度考虑要将外文系和中文系合起来,因为觉得文学应该兼通中西。
钱理群先生讲过,今天中国只剩下“没有文化的学者”和“没有趣味的文人”。我深有同感。不少学者只是一个专家,一离开自己的专业就非常无知,缺乏文化。而有一些文人好像有文化,但是没有趣味。写出来的文章趣味不高。今天的知识分子首先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看见权力和金钱就自轻自贱。说出来的话都是凡夫俗子的语言,,怎么让你的学生钦佩你?没有趣味,也没有幽默感。
在我看来,现在的教育整个变味,只是追求成功,严重忽视趣味的培养。去年有一个内地大学大四的学生给我写信,想通过免试直升,读我的研究生,说他已经和指导老师在刊物上,发表五、六篇文章了,以此来证明他的成功。我给他回封信说,只有三流、四流大学才讲究发表论文,一流大学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味,知道什么是叫卓越,什么是平庸,通过读书和写作业,将自己的学术趣味提升到某个层次,以后再从事学术研究,就有一个比较好的起点了。然而,发了这么多的平庸之作,只会败坏学生的学术品味,只知道成功,这是今天大学对老师和学生的最大戕害。
清华当年成立国学研究院,梁启超先生推荐陈寅恪,清华校长一看,他连大学文凭也没有,也没有著作和像样的论文,就说,这就难了!梁任公听了很生气,说:这个陈寅恪半篇文章就抵得上我梁某人著作等身!有梁启超这句话,校长马上聘用了陈寅恪。为什么?他信任梁启超,梁启超是用自己的信誉担保陈寅恪。但陈寅恪在今天,大概连小学老师都做不了。
民国范儿的第四个精神要素是“尊严”。人最可贵的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精神的尊严。知识分子尤其在乎自己的尊严。去年南京大学学生创作了一部话剧《蒋公的面子》,讲的是抗战期间,中央大学的三位教授收到了校长蒋中正的吃饭请柬,三个人都很纠结,要不要去赴宴。这不是给不给蒋公一个面子,而是自己是否有尊严。李白说 “天子呼来不上船”,哪有一招手就去的呢。知识分子是有自己的尊严的。
王元化先生一生最尊重、最看重的就是人的尊严。在他看来,人的精神是不可侮辱的,他在1955年作为胡风分子被隔离审查,查了半天,找不到罪名,组织对他说,你只要承认胡风是反革命,你就没事儿。但元化先生死不承认,他说:我想不通,胡风可能有错,但他一定不是反革命。王先生因为拒不承认胡风是反革命,因而被打成胡风分子,吃了好多年的苦。如果放在今天,可能许多人觉得怎么这么傻,就承认了又怎么样,反正是被迫的,大家都可以原谅的。但是元化先生觉得,一个人不说假话,这涉及知识分子的尊严。人总是有些底线是应该坚守的,特别是涉及到人格的基本尊严。元化先生最让我敬佩的是,是一生没说过假话,这是很不容易的。他说:“人的思想是不可侮辱的,思想是古怪的东西,思想不能强迫别人接受,思想也不是暴力可以摧毁的。”他有一封信中这样讲,“我一生尤其在‘文革’及‘运动’当中,经历了太多的残暴、冷酷、兽性,因此我希望你们一代不再有人格的侮辱,能保持自己的人的尊严。”
我这样说,不是说民国一片光明,民国知识分子里面没有烂人、庸人,钱锺书写《围城》,《围城》,也是根据他在蓝田师范学院的亲身经历,庸人、烂人每个时代都有,《儒林外史》里面各式人物都可笑得很。但是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究竟如何,不是比烂,而是看精神的高度。民国虽然有庸人和烂人,但是民国毕竟出了一群让我们非常敬佩的“民国范儿”。他们主导了知识圈的风气,使得庸人、烂人不敢做真小人,只能做伪君子,因为有真君子在那儿,所以民国的大学风气好。特别是那些一流大学有正气,靠的就是这些民国范儿。
我记得列宁曾经引用过俄国很有名的谚语:“鹰有时候比鸡飞得低,但是鸡永远不可能像鹰飞得那么高”。这句话很有意思,我在元化先生身边时间比较长,有时候也会看到他们身上凡夫俗子的一面,“仆人眼中无英雄”,但是真正让我敬佩的,是他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正气,这是我们这代人达不到的,偶尔为之可以,要成为一生的座右铭很难。但是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都是这样。
从知识分的家国天下情怀,到民国范儿,那是令我们怀念的一段传奇,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很稀缺了,我要讲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曾经有过那样的时代,曾经有过那样一些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