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高桥石化 晓晨
我出生在上海浦东,学习、生活、工作都在浦东。一次,我在单位里对一个省市来沪的小伙伴说,双休日,我要去“上海”。他很惊讶:你不就在上海么?他不知道,浦东人嘴里说的上海,是指黄浦江的西岸,也就是浦西。老一代浦东人还把去浦西上班称作“上去了”,休息日回到浦东,便是“下来了”。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在浦西以外的上海人心中,浦西的上海才是真正的“上海”。
但浦西的上海也不全是“上海”。“上海”是指没有合并前的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和徐汇区。这里自上海开埠以来,历来就是法租界和英租界区域,集中了梧桐、洋房、咖啡、葡萄酒、面包、红肠等欧式元素,历经百年积淀,被称为是最有上海特色、最具人文情怀的地方。生活在这个区域里的人,被称为上海滩有腔调的人,也就是所谓“上只角”的人。
上海城区范围几经拓展,但“上海”区域里的许多马路始终幽静、闲适,至今不通公交车。这里的许多马路都不长,也不宽,与北京、西安不同,也很少是笔直的,正是适合行走、逛街、看风景的好地方。深秋季节,更是满大街梧桐树叶飘落在马路上。环卫员工善解人意,适当保留一部分刚掉落的树叶,行人和游客在秋风、秋雨中,撑一把伞,踩在上面,一路沙沙作响,按上海人的话来说,感觉“真的不要太好”。
徜徉在“上海”这些小马路上看风景,粗看不那么显眼,但只要稍作停留,仔细观察,推开一家小店,拐进一个弄堂,“上海人”讲究细腻和精致的生活就隐现在这些寻常街巷中。它们是小众的,轻声的,优雅的,也很少有重复拷贝的。象武康路上的名人故居、安福路上的话剧中心、绍兴路上的出版中心、思南路上的公馆群落,泰康路田子坊以及桃江路、乌鲁木齐北路购物小店等,都是不超过1公里的小马路,却各具文化个性,吸引着众多有所谓小资情调的男女徜徉其中。有时,在靠窗的沙发上一坐,静静地在那里,发呆,看窗外的行人,慵懒地消磨时光,正是都市里的时尚。
虽然浦东的生活便利程度与浦西已没有差别,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但文化上的差异、或者说差别乃至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浦东多为新的马路和建筑,少了历史传承的韵味,如果说在浦东开发前还有乡村、田野的特色,那么在城区化以后,这种特色就消失了。而“上海”这些租界地区历经百年,沉淀和积累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是浦东所没有的。
说实话,每个双休日,如果天气合适,我也喜欢去“上海”走一走。多样的出行选择,大大方便了浦江两岸的来往。老是在浦东呆着,总感觉有些土气,信息不灵,思路不活,生活节奏慢了半拍,与潮流脱节,人似乎不在上海,许多文化娱乐活动多半在“上海”举行。非得去几分热闹,参与进去,补充些“上海”的气息,才能更好面对下一周的工作,才更觉得不枉做一个上海人。
朋友,如果你来上海,可不要忘了去“上海”走一走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