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顾飞
明万历年间,文学家焦竑仿《世说新语》体例,写过一本书叫《玉堂丛语》,主要内容是明万历之前的翰林人物言行录。其中有一则叫“曹鼐不可”的故事,颇为有趣。
故事不长,说的是一个叫曹鼐的人,年轻的时候在泰和县做典史。典史是层级很低的官员,掌管一县的缉捕工作,也就是基层公检法干部。有一次,曹鼐抓住一个绝色女贼,原文说“甚美,目之心动”,实在漂亮,看了很叫人心猿意马。大约不能及时赶回县里,两人同处一室,女贼色诱,曹鼐自觉快要扛不住了,就在小纸片上写下“曹鼐不可”四个字,烧掉;过一会儿又动心了,再写一遍,再烧掉。这样反复写字、烧纸几十次,终于熬到了天亮,啥事也没有。
曹鼐,实有此人,明史里有传,后中状元,官至首辅,在土木堡之变中以身殉国。“曹鼐不可”的故事很耐人寻味。人有七情六欲,青年男子看到漂亮姑娘,心有所动,很正常。连孔子都说:“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难就难在曹鼐可“色”,却不为之所迷。从故事来看,曹鼐不是没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他还是战胜了私欲。曹鼐有美人“坐怀”而不乱,或许能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曹鼐是能自律自制且敬畏法度的人。明太祖朱元璋曾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者快活”,有的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的说“富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都不以为然,当他听到大臣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极为赞赏,随后委之以重任。曹鼐就是能够自律自制且敬畏法度的人。能自律自制让他面对诱惑,加强了自我管理,找到方法和欲念做斗争;敬畏法度使他最终也没犯错误。为官者只有自觉遵纪守法、秉公用权、清正廉洁,才能让自己不辱使命,受人尊敬。
曹鼐是为官有德的人。所谓官德,就是从政为官者应有的道德品格、职业操守,是为官之道、用权之道。典史曹鼐面对女贼,是有权势的,“笑纳”这个糖衣炮弹对失德者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曹鼐是一个很有操守的人,通过一个“德”字约束了自己的胡思乱想。因此“曹鼐不可”后来也变成著名的廉吏故事。古往今来倡导的价值观都是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
曹鼐的故事还说明为官从政者的底线思维非常重要。一是不越道德的底线。见色而不乱是道德的底线;再是不踩纪律、法律的红线,想乱而不敢乱,就是不踩纪律、法律的红线。为官者要“三慎”:慎初、慎独、慎微。“初”就是第一次,“独”就是一人独处,“微”就是小事小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历史上无数的神奸巨蠹,最开始都勤勉努力,就是因为放弃了“三慎”,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视踩踏红线、越过底线为常态,将纪律法度抛之脑后,于是从小恶到大恶,是量变到质变,逐渐堕落到万劫不复。
明代理学大师薛瑄在《从政名言》中将不为财色诱惑所动的廉洁者分为三等:“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分别对应从高到低三种廉洁境界,“不妄取”“不苟取”可归并为“不想”,最低境界则为“不敢”。至于既想且敢但又无隙可乘,即可谓之为“不能”。低级官员典史曹鼐通过自律自警,止所当止,连过“不敢”与“不能”两道坎。虽未达到最高境界,但在贪官污吏横行的封建社会,已殊为不易,因此值得为他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