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封宇平
新宁有闻名天下的崀山,也有默默无名的金子岭,在县城奔波回城区的时候,常可以遥望金子岭,却总因为云雾缭绕,只能看到半山腰。顶峰的神秘和孤独,格外诱人探访。
高山不能只仰止,还要攀之。金秋时节,同事决定集体登山。来时路是真正的盘山公路,过了村庄,连水泥路面都没有。路边除了崖壁就是土坎,偶有山泉挂壁,松林、竹林、芦苇分了层次。路边有福寿亭,里面供着关帝的碑刻神位,给爬山的人们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休憩之所。
上山的小道弯弯曲曲,有石头松散堆砌的台阶,有牛马上行的土道,还有探险的更原始路径。由于是第一次攀登,没有任何途中地标来识别远近,就感觉格外吃力。刚开始,大家还说说笑笑,后来就拉开了距离,有的站立休息,有的在石头上坐下。只有孩子,任何树枝小花和虫蚁都能引起她的好奇。
云雾已经开始升腾,芦苇从稀疏到茂盛。金子岭的骨骼是各种年龄的岩石,越到高处,越骨骼嶙峋,于是一些草根只能在岩石缝中显露倔强的生机。面对这样的山,恰好可以思考你要怎么活着。挺直的松、稀疏的竹、摇曳的芦苇还是卑微却倔强的草?大山就是活的生命教科书。
没有索道,没有台阶,就地取材的石头沿路摆上来,并不是每块石头都稳当地镶入泥土,有的实际是在岩石上开凿。脚踏在石头上,每一步都是坚实的。之字的山道曲折向上,渐渐地,心静了下来,呼吸和脚步,思考和疲惫,都属于你自己。必须脚踏实地,自己去完成挑战。
在山脚下遇到的独行的登山者,早早超过我们。当我们接近山顶的时候,他已经啃着面包下山了。其他折返的行人,都是6时就开始登山,下山再去忙一天的生意。新宁是个山城,所以每一座山都有常客。大山被人们唤醒,大家互相鼓励着向最高处攀登。
慢慢地,路边出现了地标,比如岩石下的一眼泉水,拐弯处的小土地庙,还有佛庵前的碑,都有善男信女的香烛、供品。这其实也是登山者的智慧,持续的攀登需要驻足休息的中间点,供品多少能给后来者补充能量。几处小小的景致,有自然的造化,有人工的修筑,不仅点缀了登山的道路,也是休息观景的小站,让人放下路途茫茫的焦虑,可以从容欣赏大山的风采。有了景点的切割,整个山路分了段,疲惫也似乎被切割了。
到了金子岭寺院,院墙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捐款者姓名,也有同事的名字。新宁的万家灯火和人们的许愿,都集中到大山的怀抱。自古名山僧占多,这里却没有僧人,一位退伍老兵守着寺院,登山者才有烧火做饭的条件。高山有好水。山泉在神龛的旁边,要用长把木勺舀水饮用。
无限风光在险峰,从寺院墙外继续攀登,越往上走,越遇到造型奇特的岩石。有的远探云海,有的形若垒卵,到了芦苇都消失的地方,就只有无名的杂色野花和杂草,小径直通海拔最高的地方——1774.2米。借助山的高度,我们更接近天,没有集体的激励,一个人很难克服诸多困难,到达人生一个新高度。
让人叹服的是山的严肃和沉默,让人感动的却是人与人的关怀。从山顶下来,回到寺院,大家默契配合开始大铁锅焖饭,柴火灶炖汤和炒菜。不少人帮着烧柴的同时,借着火苗烘干汗透的衣裳。大家轮流提着上山的不只有柑橘,还有买的肉和在山下买的农家豆角。云雾从窗口飘进来,四下已经雾蒙蒙。厨房的烟火升起,提醒这是在人间,不是仙境。吃着用柴火做的饭菜,感受到家人一样的爱心,饥肠很快填饱。本来是双休日没回邵阳的家,同事是怕我孤独才集体行动,陪我上山。感恩集体的心油然而生。
金子岭隐身在云雾中,养育着山下的村庄。报答山神的,是水土的保持,习俗的传承,还有信仰的坚守。希望此山不做旅游开发,留着崎岖的石阶,留着攀登的艰难,留着每个登山者或突然遭遇的孤独,去发现真正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