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6|回复: 3

解读“八年抗战”为啥改“十四年抗战”

发表于 2017-1-16 19:55: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编者按:教育部最近发函,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种说法?在中小学教材中全面确立"十四年抗战"概念,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相关话题,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为您深入解读。

  “十四年抗战”更贴近真实历史
  记者:教育部要求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的概念,那么十四年抗战的依据是什么?
  金一南教授:我们说中国人进行了抗日战争,我们传统讲是八年,八年抗战就指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45年的八一五日本投降,那么这个阶段叫八年抗战。但是这个八年抗战这样笼统地说法并不足以真正地显示,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我们真实的业绩。
  我们实际上是从1931年9月18号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的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的路轨,谎称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且以此为借口炮轰了驻扎在沈阳的中国军队,就史称为“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之后几天,日军占领了奉天,就是今天的沈阳,然后一个多星期占领辽宁,不到三个月、两个多月占领东三省。当时的中国军队所爆发的抗日战争,包括中国的居民,东北的、包括抗日联军的诞生,包括抗日义勇军的出现,实际上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是,日本从侵华,大规模的侵华,武力侵华到我们反抗,实际上是十四年,实际上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的抗日战争就爆发了,那么这是一部更加真实的历史,这是一部更加贴近中国人自己的抗日战争的真实的历史。
  所以我们说八年抗战并不足以概括中国人抗战的全部的面貌,中国人抗战真正全部的面貌实际上是十四年抗战,是从1931年9月18号九一八事变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15号日本天皇投降,那么这个完整的阶段十四年抗战,它是更切合中国历史的实际,更切合我们抗日战争的实际。

  改“八年抗战”为"十四年抗战”
  记者: 在学术界为什么一直存在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争论?
  金一南教授:其实我们说八年抗战、十四抗战,你说它是一种争论也好,说它是不同意见也好,很严格的意义上说,很难说它是一种争论,因为我们最初以七七事变为核心描述中国的抗日战争。
  那么,七七事变以前,如果以七七事变来描述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话,那么就无法涵盖七七事变之前的我们所进行的,比如说东北抗联,比如说长城抗战,比如说绥远抗战,这些都是抗日战争的一部分。但这些抗击反侵略者,抗击侵略者的这些作战行动都发生在八年抗战以前,所以说如果说八年抗战的话,我们就无法有效的涵盖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这部分抗日战争的内容。
  所以说从一个更大层面上来说,之所以发生争论也好,不同意见也好,就是学界有这样一种认识,八年抗战是一种传统的说法,那么十四年是一种更完整的说法。
  十四年抗战就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我们所进行的历次抵抗,包括最初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开始打响了国民革命军反抗日军的第一枪,马占山的东北抗战开始,一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一直到傅作义所进行的绥远抗战,包括长城抗战等等,由中国军队的各个不同的将领所进行的,这样一种描述才能更加全面地描述中国的抗日战争全景。
  所以说,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这种说法如果是一种争论的话,我觉得其实更客观说是一种讨论,通过这种讨论,我们中国人对抗日战争的印象在不断的深化,对抗日战争全貌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
  那么教育部现在规定的教材中要明确阐释十四年抗战,实际上就是我们这种学界讨论的结果,这一结果更加准确地、更加全面地,而且涵盖面更大的,更加全方位的、全视野的描述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抗日战争的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9:55:59 | 查看全部
改历史认知从孩子抓起
  记者:您认为在中小学教材当中,全面确定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对于民众认识抗战历史,有着怎么样的意义?
  金一南教授:我们说这回之所以由教育部所颁发的,而且教育部颁发首先是要求中小学的地方教材,将八年教材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是从教材开始,我觉得这个意义重大。
  我们开始不是首先从纪念馆开始,不是首先从报纸社论这些开始,首先从教材开始,可见教材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影响,因为任何国家民族希望都在未来,都在年轻人,那么从教材开始。我们的新一代、我们的后一代要充分地、完整地、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的历史,认识到这部历史,才更加有可能地建立这种所谓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如果没有对这些历史全面的了解,我们从这个角度看,很难说能够完整地、准确地建立。
  当然从一个更宏大的角度上看,教材的重要不仅是抗战的问题,在我们海峡,对岸的搞台独的,他们首先修改教材。日本国内否定二战,否定日本所进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也好,侵华战争也好,对东南亚的侵略也好,首先修改的是教材,要把教材改过来。
  那么我们今天在港独那些也能看出来,他们对大陆和香港的学者共同编纂的那套通史教材的抵触,为什么呢?他们认为那套教材里讲了国歌、国旗、国徽、宪法,他们认为是洗脑,他们就坚决的抵触。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看到教材的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教育部要求各个中小学改教材,首先从中小学的教材开始,从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更加完整地、更加准确地描述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抗日战争,这是它一个重大意义。
  首先我们给年轻人,首先给我们的下一代建立这样一个印象,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讲,首先改的不是纪念馆的解说或者标语口号,首先改的是教材,这也说明了一个教材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建立这种基础的国家观念,建立基础的历史观念,建立基础的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这样一个过程的观念至关重要,所以说我觉得这回是教育部颁发的,首先从教材改起,由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更加准确地描述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地抗日战争。
  当然所改过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认知的问题,更是一个从心里来说,从一个更宏大的意义来说,它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心底的对我们共同的尊严,对我们共同的利益,对我们共同的目标的一种认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9:56:09 |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1)人民网评:从8年到14年,用历史教育打好精神底色
来源:人民网

  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迅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教育部明确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同时要求教材修改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尽管历史学界对于抗日战争的时间起点一直存在争议,但“14年”的提法早已为人熟悉。早在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曾强调:“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在以往几届全国两会上,也曾有多位代表和委员建议,将14年的提法统一到全国中小学教材中。事实上,在教育部明确要求之前,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地方版高中教材已逐渐完成从8年到14年提法上的转变。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中,14个方阵、140面彩旗、鸣响的14声礼炮、现场放飞的14000只气球,以及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上14米的汉白玉基座的国旗杆,都象征着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历程。
  从这个角度说,将中国抗日战争的时间起点在全国教材中正式明确为自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起,是正本清源,更是水到渠成,是对学界的长期论争予以定音,也是对在东北、华北地区长期坚持艰苦抗战的先烈们的肯定和致敬,极大丰富了那段特殊历史的张力与内涵。
  当然,将一段历史起点的明确在教材中予以全面体现,还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教材对于整个教育过程开展的特殊意义,以及历史教育对于如何培养未来一代和培养怎样的未来一代的重要性。
  教材是教育过程开展的基本遵循,代表了权威、标准与主导,全面体现知识、智慧,科学性与人文性。在教材中对14年的提法予以明确,就是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接受怎样的历史教育,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如何看待历史、迎接未来。在中华民族走过的漫长征程中,抗日战争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段历史。让青少年准确了解、正视这段历史,不仅可以增强整个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弘扬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历史成为最好的爱国主义老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打下厚重饱满的精神底色。提醒孩子们,在日后真正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时,在代表国家进行国际交往之时,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因此,从8年到14年,不仅仅是数字的统一,而是对一段历史的认知,是用历史教育为孩子们更好打下精神的底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9:56:20 | 查看全部
(2)人民网评:庄严正名“14年抗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来源:人民网

  在走向现代化的改革道路上,我们正前所未有地关注、检视并还原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幢幢史影,尽管它沉重、曲折,甚至滴沥着鲜血。真实的历史会严肃地告诉孩子们,和平的明艳背后,是无数牺牲者远去的微笑;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无数父老乡亲献出至亲至爱的鲜血点染而出的。不去还原历史,我们也许容易忘却从哪里出发、为什么改革、为谁发展这些根本性命题。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便更深刻地理解,人们何以会为这则消息郑重点赞——中国教育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将教材中“8年抗战”的表述改为“14年抗战”。
  中国历史教材此前常用的“8年抗战”,为人们所熟知。8年,是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起点的全国性抗战。现在,一个新的历史概念即将在新一代国人心中形成:“14年抗战”的起点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那么,向前延伸的,从“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这6年,被庄重写入教科书的抗战史,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东北抗联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意味着那位留过学、读过黄埔军校、红衣白马在白山黑水坚持抗战的奇女子赵一曼,她受尽日军酷刑而牺牲于“卢沟桥事变”之前的1936年,从此可以堂堂正正写入中国抗战正史,实现她就义前给独子留下的拳拳期望:“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它也意味着,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驻上海闸北的第十九路军抵抗日本海军陆战队登陆的淞沪血战被认可被还原,意味着蒋光鼐、蔡廷锴以及所部那5000余人的伤亡代价,不但凛然让当时的世界知道中国仍有一批敢打能打的热血男儿,也让后人遥相敬慕,重温其通电全国“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的决绝忠勇。
  它更意味着告诉后人,何以在日军悍然侵我东北、虏我同胞,在“九一八事变”过去了漫长的六年,中国的宣战才姗姗来迟,“地无分南北,人不论老幼”……因为中华民族在那几页史册之间陷入了“悲惨的时候”,同胞在流亡、骨肉被异族凌辱,而积贫积弱的祖国、忙于内战的政府,却怯于抵抗、不愿抵抗。
  因此,中国修正历史教科书,不仅仅是对抗战起点的修订,更在重塑历史的大关节,将悲壮甚至屈辱的民族受难史毫不遮蔽地剖开,让孩子们在痛心疾首中,了解祖先受过的苦难、国家曾经的不幸,也就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
  这样的庄严正名,是一个警示:慎以概念性、结论性的宏大浪漫叙事,遮蔽中国曾经挨打受辱的历史真相。真正的抗战史,并不只是最终胜利日的光荣受降和震天烟花,侵略军也并非不堪一击的“纸老虎”。当孩子们从教科书上更全面了解残忍的侵略者罪行,了解数以千万计的伤亡将士与同胞的惨烈代价,了解亡国灭种的命悬一线和漫长抗战,才能更敬服慷慨赴死的先烈,对那些迹近无耻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抗日神剧也才更有抵抗力和辨别力。重要的并不仅仅是记住曾经的胜利,更要牢记烈火一般照亮那个苦难时代的殉难者,是他们铸就了民族的精魂,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护佑了和平的今天。
  这样的庄严正名,是一种宣示:我们珍惜每一个为祖国献身的英雄、珍惜每一个受凌辱的个体生命。在对每一段历史的永不遗忘中,中华民族的道德勇气、贲张血性与和平愿望,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屈不挠地永远留存于中华民族壮丽史诗的字里行间。让先烈们死得光荣,中国才能生得伟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