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和女儿达成的协议,假期要带她到周围附近没有去过的景点转一圈,前天无事,所以和女儿一起早早启程前往郏县。
郏县最有文化底蕴的三苏坟已经去过,所以设定路线的时候就有意避开了它。我们最先到达的是临沣寨,临沣寨是近几年搞旅游对外宣传的名字,当地人都叫朱家洼或朱洼。这种几十年前遍地都是的寨子,对我来说很平常,但女儿没有见过,非常好奇,绕寨一周,可以把它定位为一个古城池的缩影,有寨河,有寨墙,还有坚固的寨门。加固寨门的锈铁片上,打印有“同治元年”的印记,算一算也有百十年的历史了。这处寨子和我小时候见过的寨子最大的不同就是使用了红石头垒砌而成,因为寨子地处低洼,为了防水,所以才幸免于难,最终成为一处景观。
村子里老房子很多,很多都已经坍塌破败了,最有看头的还是朱家大院。这是一处东中西三处宅院连通的一进五的特大宅院。因为正在整修,加之游人稀少,管理处的人懒得开门,所以我们只是在大门口留恋观赏。恰巧碰到对面一位大叔出门闲坐,所以就听他叙旧。他说,里面是前客厅,后库房,中间住人。宅院最早是兄弟三人的,所以三处宅院相通,里面有私塾,绣楼,戏台等看点。唯一遗憾的是当年土改时朱家的各式各样老家具被清理到街前,任人选取,所以方圆十几里的人都来抢,现在已经回收无望了,讲的人心疼,听的人也深感遗憾。
临近中午,回头赶往san(这是个难检字,电脑里没有收录)廊庙,吃罢郏县有名面食饸饹面,女儿就要去茶馆品茶,当地虽是北方,但是饮茶之风盛行,茶馆没有招牌,就是临街一处铺面,里面摆着方桌茶几,进来的茶客或下棋,或聊天,或搓麻将,忙里偷闲才端起茶碗抿一口。我们也要了一壶茶,女儿兴致勃勃地尝了一口就不干了,说是太苦,偷偷把和其正饮料掺进去,谁知味道更糟。在我的威逼下喝了两碗,后来也居然也慢慢品出了茶的清香。
放下茶碗,一边欣赏着路边风景一边前行,不知不觉就到了县城南边的知青园,知青园对我来说不太熟悉,女儿更是陌生,除了了解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真不知道该向女儿讲些什么,当时是场运动,现在的运动也不少,只能希望这些运动越来越少。
因为时间还早,就顺路到了郏县的文庙,文庙见过几处,基本上大同小异,所以没什么大的期盼,心里抱着一种故地重游的心思。外观上看,文庙很破败,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里面是一所一进二的大院子,第一处院子是乡贤祠和名宦祠,敬奉的是郏县本地的名人和在郏县做官的清廉人士,乡贤祠中我只知道姚旗和臧宫,很奇怪的是西汉张良居然不在其列,问及此事,工作人员竟然不知张良为何人。第二进院落当中就是大成殿,敬奉的是孔子和其有名弟子。东配殿是七十二贤殿,西配殿又分南北,南边是二十四孝殿,北边是历代大儒的牌位,让人熟知的有董仲舒、韩愈、程颐、程颢、周敦颐、朱熹、王明阳和曾国藩。
文庙的建筑建于金朝,历经沧桑,虽经修缮,依然难掩破败,初入文庙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但走近了看,不禁为其华美的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所吸引,就像是落难的贵族,虽然衣衫褴褛,但依然难掩其尊贵的气质。大殿最有代表性,里外所有的木质建构都有雕饰,无一遗漏,雕刻的手法也是全部采用少见的浮雕,精美至极,真可谓雕梁画栋,朱门琦窗。原以为三教合流是善男信女们生拉硬配将三教扯在一起,看了这里的斗拱象雕和门上的八卦图案,才明白一千年前三教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4根高大的廊柱下均有一米多高的柱石,柱石的下面是六面体石墩,上面雕刻着24幅吉祥图案,一图一景,使用的是象征和谐音的常用手法,比如:紫气东来、三元及第,富贵耄耋,封侯摘印、连升三级、路路有为……看了这些,自以为满腹糟粕的我也感觉学到不少东西。
最有趣的是大成殿前的月台,二龙戏珠的图案居然不是常见的戏火焰珠,而是在戏一只蜘蛛。经过询问里面的工作人员才明白其中缘故,原来它源自一个故事,说的是“姑娘”一词的来历。唐德宗年间,郏县有夫妻二人和妹妹一起生活,不久家中又添一男丁,一家四口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哥哥进山打柴坠岩而死,妻子寻夫又被老虎吃掉,家中只留下了姑侄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转眼间,姑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村中唯一的秀才向其求婚,但女子婉言谢绝。她说兄嫂不在,她要把小侄子培养成人,考取功名后再嫁人。秀才为其言行志向感动,相约守候,并主动承担了教育她侄子的义务。光阴荏苒,有一年秋试,秀才带着她的侄子进京赶考,一去便杳无音讯,留下这个女子在家苦苦守候。有一天傍晚,女子在铺床时裙带自然落地,当时她并不在意,第二天早上打开房门,发现门前有一只蜘蛛自网上倒垂下来,这是她才想起昨晚裙带落地(及第)的事情,心想也许是未婚夫和侄子高中了。因为在郏县有种说法叫做:蜘蛛倒挂,喜事临门。果然中午时分,官差前来报喜,未婚夫和侄子双双高中进士,已在衣锦还乡的路上了。后来唐德宗听说这件事情,为了倡导这一女子的义举,钦赐匾额一块:“姑义如娘”,以效行天下。“姑义如娘”一词传久了,也就叫成了“姑娘”,后来又变成了未婚女子的称谓。
闲游了一天,各处景点风物各异,不可比较,但自感受益良多的还是为消磨时间去的文庙了。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