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0|回复: 0

满天星斗,照耀着我们的电影

发表于 2017-1-17 04:56: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20世纪80年代,老片重映,新片涌现,影院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看电影的人之多,电影票房之高,与今日秋意重重的影市,确有隔世之感。记得当时放映一部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竟开出7、8点的早早场,22、23点的夜加场。看电影简直成为上海人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当时,精神极度饥渴,嗷嗷待哺;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却已由朦胧走向觉醒。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看电影简直成为上海人生活中不可缺的一大要素。  主干强了,枝叶必然繁茂。
      “黄浦一期”:成为影评讲座班的美称
      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上海市电影家协会秘书处、上海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等联合举办过两期“电影艺术基础和电影艺术欣赏”的学习班,第一期上从上千人中考试选拔的,以讲课与观摩电影相结合,时间为半年,当时在电影局副局长成志谷的亲自支持带领下,市影协秘书长王世桢、《电影新作》副主编边善基、市宫曹文敏老师三驾马车具体进行组织工作,参加小组讨论。参加的有李光一、朱亚夫、张保国、毛学用、丁鸿元、叶觉林、陈志超、陈晶龙、陈绍谟、俞德友、沈耀钦、傅星等人,市电影公司当时的宣传科长钱国民带了各大影院的宣传组长参加。
      市电影局局长、导演过《燎原》的著名导演张骏祥出席开幕式并与组织者及组长合影留念。在开幕式上,当时的市总工会副主席张伟强是这样评述的:这次学习班是我从事工会工作30多年以来,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参加讲授的都是名扬中外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老一辈电影工作者……
      而当时第一期给我们上电影表演艺术课的就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秦怡、孙道临、王丹凤、成志谷、边善基等。朱亚夫找出了当年的笔记本,里面还保存着已经泛黄的当时的课程表,在第二期讲座“主讲”一栏,清楚地印着张骏祥主讲《电影艺术概论》、艾明之《漫谈电影剧作特点》、桑弧《关于电影导演》、赵丹《电影表演》、梅朵《电影评论》、石方禹《当前电影剧作问题》等电影艺术基础课。电影观摩日期安排为每周三下午6∶00,学员讨论每周一次。
      除听课外,我们每周观看两部电影,包括《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白毛女》《祝福》《李时珍》《林则徐》等影片,特别是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和赵丹在银幕上首次合作的《十字街头》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青年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由失学、失业,彷徨苦闷,最终觉醒走向抗战前线,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油印刊物每月出一期。原载《银幕回声》的《“歌”与“诗”的欣赏》是我看了《西安事变》后写的影评。如今还保留了下来,并且收入《星光灿烂》,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国家图书馆收藏。
      电影宣传廊每月布置一次,我的一篇《绝妙的敬礼》曾经布置在电影宣传廊,后收入学林出版社出版、白莲主编的《全国微型电影评论选讲集》。《可信·可亲·可效》《重合·离异·交叉》在电影宣传廊展出后,分别在《中国青年报》《电影之友》发表。
      影评故事:记忆“星河”话赵丹
      2014年7月10日《每周广播电视》新开辟“金色年华”周刊,我撰稿的《记忆“星河”话赵丹》成为那一年栏目的打头文章,由此想起了有关影评的故事。文章摘要如下:
      上海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是工人文化的乐园,也是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这个在影评圈内有“黄浦一期”美称的讲座班,其实是一个有近千人参加的大班级。班主任是科班出身的曹文敏女士。没有经历的,也许说来不信,那时听讲座在市宫的北海剧场,上千只位子座无虚席,与时下看电影不过10%~20%的上座率,空座多于人头的景象,真是天壤之别。这个讲座颇受沪上电影界的重视。张骏祥、赵丹等一代名流都做过主讲。记得赵丹主讲时,连走廊上也挤满了人。这也是赵丹复出后,面对观众的一次盛况。在听讲座的基础上,市宫要成立一个业余影评小组。参加者众,只能以考试定之。这个约有几十个人的影评小组,在全盛时影响颇大,受到全国和文艺界的注意。同时,也出了一些有点影响的评论人士和专业人士。
      我从书橱中翻出珍藏的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页小册子《地狱之门》再一次品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出身的赵丹亲自用草体书写并盖印的“地狱之门”及“赵丹著”七个大字印在封面上。本书的开头就是一段名人名言:“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然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引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科学,曾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地狱之门》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赵丹从艺的经历,作为山东人,从小生长在南通,考入上海美专及参加话剧演出的过程;二是介绍老一辈艺术家;三是介绍自己演《十字街头》等片的体会。
      在白杨逝世时,我曾专门在《南市报》撰写了《洒向人间都是爱———忆电影艺术家白杨女士》的文章,在报刊发表。记得在西宫横滨友好馆,刚拍完五集电视连续剧《洒向人间都是爱》并主演宋庆龄的白杨,与沪西工人文化宫影评协会会员一起交流座谈,受到热烈的欢迎。当时,我拍下了白杨那慈祥“国母”的照片,这时,一位教育学院教师陈云芳女士将一篇评白杨《电影表演漫谈》一书的文章交给我,此文章配上照片也曾刊于某报并寄给白杨。曾获中国电影世纪明星奖的白杨于1996年9月与世长辞,我区老干部影评小组也曾为这位市老干部影评协会名誉会长敬写了寄托哀思的挽联。
      我是一个青年工作者,又是一个电影爱好者。根据平时实际工作的接触和了解,有充分的事实可以证明:青年与电影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年把电影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电影的忠实观众又大多是青年人。下面就青年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谈几点看法:一、青年的兴趣是广泛的,需要电影创作的题材宽一些;二、青年的意识是敏捷的,需要电影导演的手法新一些;三、青年的思想是向上的,需要电影揭示的内容深一些。文章完成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在于:影片只有赢得了青年,才算赢得了观众。唯有标新立异,真实可信才是赢得青年观众的“吸铁石”。
      边善基是著名电影评论家、曾任《电影新作》副主编、影评学习班的组织者,后任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当从《上海经济报》专副刊部主任边风嘉手中接过《电影鉴赏ABC》翻阅,这是他父亲一生写作影视评论的结晶。看到“怎样欣赏电影”、“电影导演艺术鉴赏”、“电影表演艺术鉴赏”这三部分的框架、阐述和例证时,顿感亲切,因为在30多年前曾听过他的讲课,印象深刻,不少内容还记忆犹新。这本书除了概述和理论部分之外,还有“影视评论”、“影视随笔”部分的80多篇文章。
      读完此书,我便向“大光明”杯影评比赛组委会推荐,得到肯定,并作为发给顾问、组委、评委、征文办公室人员的一本学习参考书。愿这本书成为广大电影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职工影评协会:540万工人的代言人
      影评组织构网络,以五大协会组织,以市区组织交错发展,上百万人吸引为中期盛况。市宫影评,起点最高。两期学习班打基础,拥有一批有素质的影评员。
      当时,各电影制片厂有样片出来,都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北海剧场来放映,召开座谈会。听取上海工人阶级的反响,《老井》、
      《孩子王》等影片都是如此。还有有关方面邀请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参加“金鸡奖”的评选。市宫曹文敏老师具体负责的上海市职工影视评论协会被评为全国影评先进单位。当年的上报事迹材料标题为:“540万工人的代言人———记发展中的上海市职工影视评论活动”,内容如下:上海市职工影视评论协会是在上海市总工会领导下的全市性职工业余兴趣爱好者组织。从1978年协会筹备并建立至今,已拥有七百多个团体会员,十万多个影评员,形成了一张全市性的工人影评网。目前,区区有职工影评协会,各工业局和大型骨干企业也有职工影评协会。工会组织的电影评论活动遍布全市各行各业,被誉为全上海540万产业工人在影视领域的代言人。
      新时期的开端,电影拥有广泛的观众.成为广大职工的主要娱乐生活。为了提高职工观众的艺术修养,使电影文化向纵深拓展,上海市职工影视评论协会肩负起普及电影文化,提高影评员素养,推动群众影评发展的重任。既抓广度,又抓深度。十余年来,协会邀请著名编剧、导演理论工作者200多人为工人影评员讲课,提高了工人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协会还先后举办了三十多期讲习班、学习班和理论研究班,有二万余人次职工参加了学习。从1982年起,协会又首创了全市性的大规模群众业余影视评论征文大赛,并坚持每二年一届。至今十年,已办五届,前后共收到评论稿三万余篇。每届都进行层层发动,各区、局职工影评协会也都在本系统开展征文活动。使职工的评论水平由最初的欣赏型、体会型上升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研讨型。在广泛开展写影评的同时,协会还组织各区、局以及大型骨干企业影评员撰写“影视论文”,召开影视理论研讨会(有15篇文章发表在电影理论刊物上),使职工影评再上一步台阶。
      十余年来,全国50多家报纸杂志先后发表了近万篇上海影视评论协会的职工影评文章,对于推动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活跃企业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了促进作用。
      网络齐全:“西宫”“纺织影评”满天星斗
      袁文殊同志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电影在广阔的大道上前进》里写道:“群众性的电影评论有飞跃的进展。在全国许多城市、地区、工厂、学校、部队、农村建立了大量的群众性的影评组织,动员群众之广泛,在世界电影史上无与伦比。……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的业余影评组织,尤其令人兴奋,他们不但进行经常的活动,而且具有相当的水平。他们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是值得称赞的。”可见西宫影评在当时的名气之响。
      1986年10月20日,刘晓庆来到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参加“刘晓庆电影表演艺术研讨会”和“刘晓庆与上海青年大联欢”的活动。全国近百家新闻单位应邀参加。上海黄浦区职工影评协会和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影视评论协会几家组织联合主办的“西影在前进”理论研讨会是当时影响最大的。
      陈绍谟、陈晶龙写道:徐汇区是上影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所在地,多部影片在衡山电影院举行首映式,印象最深的是谢晋的《清凉寺的钟声》。谢晋、濮存昕等都参加。
      徐汇区有和职工影评协会和联宣组2家,写来9大活动内容,上影厂导演岑范作为顾问,参加每月一次的活动,每月出版电影小报,刊登影评文章,许多文章在全国著名报刊发表,参加影评征文活动,获得奖项。其实各区县影评有共通之处,组织齐整,活动涉及面广。
      “纺织影评”是上海职工影评实力雄厚、高手云集、知名度颇大的群众影评之一。“纺织影评”开展过三十八次与影评界、电影界编导演探讨会和座谈会,在鸿章棉纺织厂举办过“谢晋电影艺术探讨会”,还举办过电影猜谜、电影插曲演唱会、电影演讲比赛、纺织影评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活动,打破陈规出新招,增强影评趣味性与娱乐
      性,深受基层影评组织欢迎。梅朵在《贵在坚持———<上海纺织影评选集>》序中写道:回想新时期十年,我们的群众性的电影评论活动,曾经有过它的辉煌时期,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了它的组织,可以说是满天星斗,照耀着我们的电影。
      上海纺织影评协会所以能够持之以恒,这本影评集子,既留下了他们过去的足迹,也展示着他们未来开拓的前程。虞必胜在《夕阳乱弹》评论集中写道:张康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办的《沪北影坛》小报,连沪上各报纸的影评专栏文章,有不少也是从该小报转载的。这份小报成为电影院影评员必不可少的影评园地。张康华选稿、编稿、请人打字,油印装订,分发至各订购团体票单位,或邮寄上海电影发行公司和各电影制片厂。其实,每家电影院都有影评小组。而且,参加者大多是职工。
      西影崛起:与上海职工群众影评有关
      回忆当年,在黄浦区职工影评协会和沪西工人文化宫影评协会等四家举办的“西影厂近期电影艺术研讨会”上,那天上午的研讨有四人重点发言,我写了一正一反两篇论文,主办者让我宣读的是《突破诚可贵,束缚更可悲》这篇“挑刺”的文章,专门针对西影厂影片中以“长舌妇”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拐杖”,以“孩子”作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木偶”,进行分析与批评。不想,正好切中吴天明提出的“力争把虚伪赶出西影”的制片方针。
      在大会宣读论文期间,吴天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又补充发言,谈了带领《老井》摄制组到太行山区体验生活的感想:老根据地的农民,不少人家断粮断水,生活在相当低的生活水准上。这次体验生活,促使吴天明导演下决心把《老井》的剧本作一次重大的修改,他要说真话,要以“艺术家的良心和胆识去讲真话”。“把虚假赶出电影”,要表现英雄主义的主题,歌颂老区勤劳善良的人民。西影厂厂长吴天明谈“西部片”的制片方针时这么说。  就在这次发言前几个小时,他收到父亲去世让他速回的电报,却依然坦率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于是,我写下了与吴天明一席谈的文章。回想30年前与著名电影导演吴天明的3次见面和3次为杂志撰稿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1986年8月,在“西影在前进”理论研讨会上,当我认识吴天明这位豪爽而朴实的“北方汉子”,我就写过《“西部片”腾飞的三部曲》刊发在《舞台与银幕》,总75期;1987年7月,他携《老井》等片来沪听取意见,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座谈会时他认出了我。其实《突破诚可贵,束缚更可悲》一文早在西影厂刊《西部电影》发表,我们愉快握手、合影留念。那部《老井》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大奖;1988年8月,他与陈凯歌携《孩子王》等片来沪时,我在南京饭店采访了他,此时,《老井》在“金鸡”、“百花”获大奖,西影厂在25项奖中占了15项。吴天明获“最佳导演奖”,并成为国内外影坛瞩目的人物。在《中国广播影视》1988年11期举行“心目中的导演征文”时,我不由写下《我所见到的吴天明》,成为打头文章发表:“嫉恶如仇———他有一股坦荡的正气;满腔热忱———他有艺术家的良心;兼听则明———他有一种坦然的大度;信任放手———他有一条吸引人的秘诀”。
      观看样片:《最后的贵族》还是谢晋模式
      那时,笔者作为职工影评的代表,曾有幸在淮海中路上海电影局30人小放映厅里看样片,在试片室先睹了《最后的贵族》工作样片并参加座谈,谢晋还是那样精神饱满,那样神采奕奕,似乎耗资数百万,历时2年余,转辗上海、纽约、威尼斯,并没有使他满脸沧桑和疲劳过度。在试片室里,著名导演谢晋与观片者30余人打了个招呼,凝聚着辛勤劳动的工作样片《最后的贵族》就开始放映了。观毕,有人在试片室门口就夸奖这部影片是谢晋影片中散文性、诗意和哲理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而谢晋却风趣地笑着说:“还是‘谢晋模式’嘛!”  当谈到由白先勇原著《谪仙记》改编的《最后的贵族》如何走向国际电影市场时,谢晋介绍说:《最后的贵族》通过四个不同贵族家庭的女孩子的命运,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在电影开拍之时,谢晋强调说:“我多年来一直追求而没有完全能达到的‘形象大于思想’这个问题。我觉得展现性格,就是表现思想。”于是,谢晋设想中的《最后的贵族》,“就是要通过典型人物的形象折射出来的思想,使观众思考,使观众感动,使观众痛苦,使观众议论,使观众震撼。”
      重温历史:《星火燎原》填补记录空白
      2016年2月28日《新民晚报》“夜光杯/记忆”刊发《记忆“星河”话影评》,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10多年没有联系的老同学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多位老同事当面表示鼓励,多人寄来了刊登文章的《新民晚报》样报。朱亚夫、陈晶龙、陈志超等多人都说引起了回忆。市宫曹文敏老师提供了当时的一些情况和细节。6月24日下午我和叶觉林、李光一在黄浦路99号上海滩国际大厦1702室商议,3人都是“黄浦一期”学习班的参与者。我们认为,到1989年为止的10年繁荣时间内,以影评为主的电影文化是上海文化的标志,这段星火燎原、闪烁辉煌的曾经轰轰烈烈的群众影评活动历史,如果我们不记录下来就会淹没,那将是很大的损失。讨论的结果:由我著一本书,填补上海群众影评发展史记录的空白。
      《记忆“星河”话影评》引起连锁反应,先是补全影评的四个故事的《我的上海缘:记忆“星河”话影评》一文,在9月28日首发式的文汇出版社刘希涛主编的《我的自选作品》下册中出版。接着是写作出版《星火燎原———上海群众影评发展史一瞥》一本书。此书是当年86岁的老红军、老将军胥光义题写的书名。
      这本书是:“一个人的视角,全方位的扫描。上世纪的高峰,百万人的记忆。”虽是一个人的视角眼光,但代表了大家的看法和扫描,上世纪80年代影评的10年繁荣,是继20世纪30年代影评兴旺的又一个高峰,凝聚着百万人的记忆。作为上海群众影评发展史一瞥的内容,具有资料性和可读性。反映上世纪80年代影评,以市宫、西宫、青年宫、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影评组织网络齐全,活动风起云涌,成为上海思想解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来源:劳动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