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山东淄博石油分公司 王颖
时光刚拐过腊月二十,街头便有人卖起了春联与福字等物品,一串串辣椒一串串鞭炮俱是喜庆的红色,除了个头大些,简直跟真的一样,烫金的福字更是祝福满满,还有不多见的年画,珍而重之地用塑料纸包着,里面抱鱼的胖娃娃眉开眼笑着。
从前,过年一定要贴几张新画儿,这画儿不止是传统意义上的年画,还有与时代同步的多格彩画,每一格画面下边还有相应文字,或是图片说明或是情节介绍,因为有些画儿组合起来就是一部电影的剧情。
去集市上买画儿是颇要费一番脑筯的。卖画儿的摊点很多,各种风格的都有,选购什么样的画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代表了一个人的品位和眼光的。有很多家庭买的都是传统年画,想要年年有余的自然首选抱鱼的胖娃娃,浪漫一些的便选天女散花,希望来年经济状况好转的自然要买张摇钱树来贴贴。当然,这些表心愿的画儿一张足矣,更多的空间需要用更精彩的画面来填充,于是当年上映过的电影和戏匣子里播的长篇评书都是热销题材。
那时没条件进电影院,偶尔看场露天电影已是天大的幸事。所以许多关于电影的话题都是从过年贴的画儿中来的,比如《智取威虎山》,比如《白蛇传》,还有永不过时的四大名著,都可让人们津津乐道,气氛融洽愉快。
不同家庭之间的画风或许迥异,但挂在中堂的画多半是相同的,那就是毛主席的画像。无论家境如何,都尽可能买尺幅大一些的,让这幅画,成为家庭的亮点。
那时,时尚的潮流也有席卷一切的时候。郭兰英的一曲《南泥湾》唱红大江南北,也轰动了乡村,人们都涌进村头的门市部,争相购买她唱歌的剧照。画里的郭兰英,身穿民族服装,一手托着花篮,一手高高扬起,黑亮的麻花辫垂在胸前,神采飞扬,那范儿不输时下的大腕。
父亲去的晚了些,没买到这幅画,回来时颇有些沮丧,又自我安慰说,听说还会再进一批的,一定能买到!果然,几天后,门市部的人告诉父亲画儿来了,我家的墙上也有了这张漂亮的画儿。
家家户户都有的画儿,自然失去了新鲜感。拜年时我最喜欢看的还是那些有故事的多格剧照。可惜我家在村里辈分比较大,去我家拜年的多,我年纪虽小能拜年的却没几家,仅有的几家都是老人家便可想而知了,墙上贴的都是国粹:京剧画儿,什么《苏三起解》《打渔杀家》等,即便只是看画儿也仿佛能听到画中人咿咿呀呀的唱腔,委实提不起兴趣。
再不感兴趣也渐渐看不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印刷精美的风景画开始盛行,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里,望着墙上的春暖花开风光旖旎,让多少人生出了走遍天下的梦想。
当人们的脚步不再囿于方圆几里之内后,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去的地方多了,眼界也开阔了,过年时墙上挂什么画都不再重要,不挂画也无所谓,心里的风景更不易生尘。
倒是一度被冷落的传统年画又开始被青睐了,正所谓千帆过尽,不忘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