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降温与金融创新
中国的艺术品金融市场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快速发展至今,2009年到2011年是市场的高潮期,是市场发展直线上升的3年。从2003年到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拍卖交易量由几十亿元快速上升到上千亿元。
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108亿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超过30%。
2011年以后,市场开始大幅回调。艺术品拍卖市场以断崖式的态势降温。
今年3月,由文化经济学者克莱尔·麦克安德鲁(ClareMcAndrew)创建的调研机构艺术经济(ArtsEconomics)出具的2016年度TEFAF艺术市场报告显示,全球艺术品市场在2015年总销售额下跌,中国市场则经历了大跌,销售额暴跌23%至118亿美元(约合768亿元人民币),由此中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排名从2014年的第二位滑落到了第三位。
然而,与此同时,艺术金融创新仍层出不穷。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认为,在艺术和金融结合的方向上,中国是最活跃的,且想象力极丰富。因为愿意实践也勇于实践,所以艺术品金融发展也快。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教授曾在今年3月举办的关于“艺术品金融市场和艺术品金融学科发展”的研讨会上表示,基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人们对财富管理的渴望,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目前中国的艺术品金融市场创新非常活跃,种类和规模比较大,但是因为整体发展时间很短,所以仍在探索阶段,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仍需要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反思和调整。
在12月17日的峰会上,德勤亚太区投资管理领导合伙人秦谊主持发布了德勤艺术与金融报告(2016)中文版(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在全球发布已经持续5年。今年,为引荐先进的国际经验,德勤首次将2016年艺术与金融报告翻译成中文。
据了解,此份艺术金融报告通过调查位于欧洲的53家私人银行及位于美国的14个家族办公室,及对艺术金融市场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包括300多位艺术专业人员及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的问卷调查,并结合现当代艺术市场(如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卖数据分析,对艺术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作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