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陈巧生仿铸的就是历史上的宣德炉,但他却不敢掠美,还是给自己的铜炉起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巧生炉。如今他所铸造的铜炉也已经得到古玩界和 收藏界的肯定,马未都甚至不吝赞道:“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问及铜炉铸造的秘密,陈巧生说:“要做好铜炉,就要了解古代的文化,要穿越到那个时代里 去,不仅要在其中思考,更要在其中生活。”也许是受陈巧生的影响,他21岁的二儿子陈冠丞活得像一位古代的书生,他喜欢弹古琴,读四书五经,还精习书法, 能吟诗作赋。
自陈冠丞记事起,陈巧生就开始废寝忘食地仿铸宣德炉,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久而久之,陈冠丞对炉文化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宣德炉是一种既 可以居庙堂之高,又可以处江湖之远的器物。这正如古代的文人,他们在书房内研读圣贤诗书,一心寄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现实未必如意,皇帝的 召唤有时遥不可及。案头的铜香炉成为自己的一种隐喻:本为宏大庄严的典礼而生,却栖身于简陋的书房内。”
陈巧生虽然自称只是一个匠人,但却一直在强调铜炉所传递出的文化,特别是文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宣德炉最为生动与精彩的描述,出自明末的文人 冒辟疆,他说:“宣炉最妙在色……正如女子肌肤,柔腻可掐。”金属的质感,却泛出柔腻如肌肤的光泽,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体验。
为了达到这种细腻程度,需要对铜进行反复冶炼。据说,宣德炉在冶炼时,朱瞻基前去参观,工匠认为只要反复炼6次,铜器就自然会泛出宝光。但朱瞻 基还不满足,他让工匠炼12次,加倍提纯。如此得到的精铜,只有冶炼前的四分之一。陈巧生恪守古法,以十二炼提纯黄铜,其纯度丝毫不亚于古代。
除了精炼铜以外,宣德炉还含有金银等贵金属,这足以改变铜原有的重量与质感。“好的炉子会从里往外透出光泽,只有用好的材料,颜色才能凸显出 来。”历史上有传说,皇宫的佛殿失火,金银佛像全部熔毁,皇帝就下令在炼铜时把这些金银一并熔进去。这多半是后世文人所杜撰的,但如果不是宣德炉沉甸甸的 分量与特殊的光泽,也不会激起人们的这种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