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2|回复: 0

原平民间文化——凤秧歌

发表于 2017-1-18 08:06: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秧歌为北方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由于艺人拜师不同、流传地区不同、节目内容不同等多种原因,原平秧歌可分踩圈秧歌、轱辘秧歌和凤秧歌三种不同的名称和不同的表演形式。其中凤秧歌因其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湛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堪称民间音乐舞蹈园中的一枝奇葩,为世人所瞩目。
  凤秧歌起源于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
  唯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四方。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凤阳花鼓词。五六百年前,它在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而且随着逃荒乞食的凤阳移民,很快便传唱到了北方。凤阳花鼓,也叫凤阳歌,最早约产生于明中叶的江浙一带,它通常以歌词作为标准,凡有“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歌词者,不论曲调风格如何,一律称为“凤阳歌”。
  安徽省凤阳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县长时间称为钟离和濠州。明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始改名为凤阳府,“凤阳”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据传,最早唱着凤阳歌乞食的,就是当初被朱元璋迁徙到凤阳的江浙移民。后来,连当地的凤阳人也在唱词中骂开了朱元璋。事实上,凤阳“十年九荒”的严重贫困局面并非始于明初,是从明中叶才开始的。老百姓在凤阳歌中骂朱元璋,一方面是因为其的确在某些方面给凤阳人民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加重了他们的劳役。另一方面,这些乞讨的人嘴里唱着“朱元璋”,是为了以知名度极高的皇帝去吸引施舍者的注意,从而达到顺利行乞的目的。
  几百年前,凤阳歌由流民从外地传入崞县(今原平市)。后来与当地的踩圈秧歌相结合,吸取了民歌小调中的部分营养,丰富了演唱部分,才逐步演变成了具有原平特色的凤秧歌。由于“凤阳”得名于明洪武年间,“凤阳歌”起源于明中叶,所以,1989年版《原平县志》中所载“相传在宋代由安徽凤阳花鼓演变而来”与史实不符,应予纠正。
凤秧歌曾经登上神圣的艺术殿堂
  凤秧歌在曲调、内容、曲目上,与踩圈秧歌(类似表演唱,以颂人、描景、说事为丰要内容)、轱辘秧歌(类似一出小戏,有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刻划等表现手段)无大的差异,只是演唱的一段纯舞蹈表演,不论在装束上、形式上都大不相同。
  最终成型的凤秧歌是一部分演员(多为男性),身背特制花鼓,头戴附有可伸缩竹圈的小帽,顶端缀有一个核桃大小的绒球。舞蹈时竹圈随头部动作或伸或缩或长或短,而绒球颇似凤凰头上的红冠,微微颤动,煞是好看;另一部分演员(多为女性),头饰插花,手打特制的小铜锣,在与花鼓的鼓点相配合下,同时摆动身形,舞之蹈之。这种历史久远的街头表演形式,因其服饰造型独特,表演技法奇妙,数百年来颇受老百姓的欢迎。解放后,凤秧歌的20多个曲调被收入《原平民间音乐集成》一书中。《过大年》、《喜庆丰收》等成为凤秧歌的保留节目。
  原平市北贾村的李二俊,生于清朝末年,因其父李正环就是凤秧歌的著名老艺人之一,二俊从小耳濡目染,对凤秧歌的舞、演、唱样样精通。再加上个人天赋好,嗓音洪亮、吐字清晰、表演朴实、富有激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颇富盛名。1955年,李二俊带领村里的凤秧歌演员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以传统节目《过大年》获得优秀演出奖。李二俊由此被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并被选为山西省首届音乐家协会理事。“文化大革命”中,凤秧歌被视为“封资修”的东西禁演多年。1975年,名艺人李二俊怀着对凤秧歌的眷恋和遗憾而辞世。
  就在李二俊逝世没几年,凤秧歌随着文艺的复兴而终于解禁,文化部门多次组织整理、培训、凋演。李二俊的后辈儿孙也继承其遗志,纷纷上阵,其女儿、儿媳、孙女、孙媳都成为了北贾村凤秧歌演出队的骨干。通过多方努力,终于使凤秧歌这一优秀民间歌舞形式重新焕发光彩。
凤秧歌的抢救、挖掘和创新迫在眉睫
  在新的历史时期,原平市对凤秧歌进行过三次较大的改革。于是,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
  首先,凤秧歌已从过去的民间娱乐发展为官方重视,使其更具发展后劲和强劲的生命力。原平市的北贾村、三吉村、泊子村因具有演出基础,已拥有阵容相对完备的演出队伍。而市委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也对其深为关注,还成立了“凤秧歌研究会”,组织研讨、排练、演出等。
  其次,从过去纯粹的街头节目逐步过渡到广场节目和舞台节目并存。原平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街头大型文艺表演队伍中,人们都能看到凤秧歌的表演,其优美的舞姿、悦耳的鼓点让人动容。与此同时,原平市的文艺工作者还将其大胆植入舞台表演,获得了巨大成功。
  第三,服饰、道具变化较为突出。过去一般只由男演员顶戴帽圈,表演甩帽圈、打腰鼓。现在有时根据需要女演员也可甩帽圈,并手舞腕饰,不仅仅只打小铜锣。在舞台上,还要另外添加烟火、灯光等效果,体现出了更典型、更集中、更概括和更富有艺术性的特点。
  第四、积极培养小演员,使凤秧歌后继有人。在市委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原平市的几个民办艺术学校都把学习凤秧歌表演艺术纳入教学科目中,培养出了许多身手不凡演技娴熟的小演员。由星海艺校小演员为班底的凤秧歌曾参加了全省青少年艺术大赛演出,获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而忻州师范学院的艺术系,也把凤秧歌当成了招牌节目。
  第五,引进社区,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原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夕阳红“艺术团约50人的队伍,将凤秧歌进行了提炼、加工和再创作,以大型方队出现,载歌载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随后,同煤集团轩岗煤电公司也组成了凤秧歌艺术团。
  在对凤秧歌的改编创新中,王秀芳、马涛、郑丽青、王一民、聂存贵等省歌舞团和原平市的艺术家们功不可没。传统节日《过大年》经过反复认真的修改,情节更加集中紧凑,唱词趋于健康高雅,动作更为规范协调,加上一改无音乐伴奏为有音乐伴奏,展现出了更为动人的艺术魅力和时代风貌。由聂存贵主创的《美酒该谁喝》,利用凤秧歌的形式和曲调,推出了一个故事情节生动、舞蹈表演细腻的歌伴舞节目,在山西电视台《五彩缤纷》栏目中演出后好评如潮。
  近年来,原平凤秧歌的演出活动更加频繁,先后参加了忻州市“三民”调演、忻州市春节联欢晚会,还代表忻州市参加了山西电视台精品节目展播和山西电视台“大戏台”演出,不仅喜获忻州市“三民”调演一等奖殊荣,而且在全国民间歌舞大赛中获得最高荣誉“群星奖”。目前,原平凤秧歌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凤秧歌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深切关注,这枝民间艺术奇葩,将会有个辉煌灿烂的明天。


来源:香港卫视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