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形式,推进互动交流
坚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力求讲活、学活党性教育课,用活党性教育成果。
强化互动式教学。加强对学员心理特点、工作规律的把握,在教学中注重互动交流,加大学员参与度。春季学期探索实行圆桌式教学,由单向的信息灌输转为与学员的互动交流;秋季学期全面开展互动式教学,灵活运用研讨式、案例式、论坛式、情景模拟式、两段式等教学方式,使党性教育课不仅有思路清晰、信息丰富的讲授和分析,还有形式多样、效果突出的互动与交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入眼入耳又入心走心。
实行导师制。制定导师制文件,加强对学员精读经典著作和研究重大问题的指导。开学时,学员根据教师名册选定导师,导师每周不少于1次当面指导,并在学期末对学员表现作出写实性评价,评价进入学员学习档案。通过实行导师制,引导学员深入研读经典著作,结出党性教育成果。
搭建交流平台。每周二晚上由学员或教研部举办学术沙龙,通过多种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激发头脑风暴,实现心灵共鸣。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市厅班以“长征精神及时代价值”为主题举办学术沙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编发《学员学习动态》《教学研要报》,刊发学员学习中的所思所想所悟,为各班次学员学习交流搭建平台。两期《教学研要报》获省领导签批。
拓展党性教育渠道。注重挖掘党校自身党性教育资源,积极筹建省委党校沂南岸堤分校和西校区党性教育基地(1931年4月5日,邓恩铭等22位烈士在此就义)。2016年7月1日,在西校区党性教育基地组织中青班开展“缅怀先烈、铸造忠诚、致力复兴”主题党日活动,为学员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龚正对此作出批示。开发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通过甲午海战、生死与共、复兴之路三个板块的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强化管理,夯实教学保障
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基础作用,坚持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积极探索推进教学管理改革。
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学期初,将学员“两带来”问题仔细梳理分析,通过外请报告、学术沙龙、学员讲堂等形式,给予解疑释惑;学习过程中,通过召开学习委员座谈会、建立学习委员微信交流群等渠道,随时了解学习需求,及时改进教学;在学期末,校领导牵头召开全体学员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适时调整完善下步教学安排。
实行竞课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竞课,由校领导、部分校内退休教授、现职教授、校外领导干部及教务处负责同志担任评委。去年秋季学期,共有26位教师参加竞课,优中选优,确保授课质量。
强化集体备课。在任课教师积极作好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教研部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共同研究专题框架结构、逻辑关系、教学方法等内容。对已列入教学计划的专题,再组织全校性听课评课。2016年暑假期间,召开为期3天的集体备课会,60余名授课教师参加备课。
实行听课制度。校领导每人每学期至少听4堂课,各教研部主任每人每学期至少听6堂课,教研部主任、副主任对本教研部教师授课实现听课全覆盖。听课后写出写实性评价,或与授课教师进行现场交流,助推教师不断改进不足、提升水平。
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以教研部为单位落实以老带新制度,校领导和各教研部主任在校内、校外授课时带1名助教跟班学习,倡导教授授课时也带1名助教,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党性教育深受学员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形式多样、管用有效的党性教育,他们有了发自内心的“三问”:理想信念是否还在心中?党员身份是否还在闪亮?为民情怀是否还仍依旧?有了“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革命精神不能丢,革命传统不能忘”的感悟;有了“我们相聚似火,凝聚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旗帜下,发出炽热璀璨的光芒,形成蓬勃向上的力量;散去如星,承载着组织的殷殷期盼和深情嘱托,用进取去丰富梦想,让奋斗燃亮中国梦的荣光”!的感言。这些实实在在、感受深刻的体会,正是我们党校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