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去年末,回了一趟阔别30年的老单位。老单位在四川省阆中市(当年为县),实不相瞒,这里曾是我非常不愿回去的地方。因为这里生活曾经极为艰苦,通向县城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没有一寸沥青路,车速一小时不过40公里。城里虽有多条街道,但也只是石板路。至于乡下,更是穷得无法想象。一次,我与同事到20多公里外的村里联系“双拥工作”,去了一户农家,这家6口人,只有4条裤子。我在阆中待了两年,后因工作调动离开,以至经人介绍的“县花”也没能将我留住。
这里长期是国家级贫困县,那么30年后重回故地感受如何呢?用“翻天覆地”四个字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作为千年古城,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使得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不仅亮丽了,还扩张了好几倍,滔滔嘉陵江水过去是天然的阻隔,如今成为城中一道风景。城中商铺鳞次栉比,从当地特产到国际名牌,无所不有。同时,我还去了一趟当时单位所在地天宫乡。其变化说出来可能谁也不会相信,如今这里很多村民住的是三层连体别墅。在北京,怕是数百上千万元也买不到这样的住房。
是什么使这里发生了如此之大的改变?仅仅因为是时间,当然不是;仅仅是因为种地,也不是。我了解到,除了他们自力更生,大力经营特产和发展旅游业等,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国家扶持。
在城里我问一个开家庭旅馆的女老板:“古城修缮得如此漂亮、如此整齐划一,你们每户出了多少钱?”女老板回答:“没花自己的钱。”“那花谁的钱?”“都是政府给的钱啊。”“那一年政府得给多少钱?”她说:“不太清楚,只知道2008年市里给了80个亿。”
那么乡下农民的连体别墅又是怎么盖起来的呢?我问了一位乡民,乡民告诉我:“光自家哪里拿得起那么多钱喽,政府贴了多一半。”
这一切都很清楚了,作为这类贫困市县,无论是打造富有特色的城镇,还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政府都没少给予经济扶持。换言之,没有政府的扶持,不说寸步难行,至少发展没有这样快、变化没有这么大。那么政府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通过税收收来的。这些钱用于扶持贫困地区百姓,大力改善民生。应该说这里的百姓拥有很多的“获得感”。
现在的问题是,有不少人在怀疑财政收入到底都去哪儿了。我在微信里常听到的声音是,是盲目建设投资投掉了,行政开支开掉了,腐败官员腐掉了,花在不该花的地方花掉了,等等。不能说这些方面没有用钱,但从阆中等贫困地区的崛起,可以看出,在财政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样也是可圈可点的。
那么又是什么使得民众产生了那么多的误解呢?甚至让民众产生了不信任感呢?愚以为,更多的还是政府在这些方面信息不够透明,扶贫帮困,钱花得是大把大把的,可是,非贫困地区民众感受不到,总免不了质疑——每年的财政收入都花到哪儿了?财政收入用于扶贫了,可是有谁去作这样的说明、阐释和宣传呢?
我们的宣传很多时候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本来可以直言相告的,却偏偏含糊其辞、语焉不详。
怀疑是民众的权利,透明是政府的义务。当今中国社会的误解还有不少,为此而造成的矛盾也不少。我们的政府应该“打开窗户说亮话”。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