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云南曲靖石油分公司 高菲
春节一天天的临近,我总惦记着要像小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买新衣服、新玩具一样,也给爸妈买身新衣服。所以,周末携了各种特色小食品,带着给爸爸妈妈买好的新衣服,想着拿回去叫他们试一试,若有不合身的,就赶在过节前去店里调换。
和往常一样,妈妈知道我们要回去,早早的,就开始准备我们爱吃的饭菜了。一进院子,就闻见了炸香酥的味儿。我这小馋猫可忍不住,放下东西,便三步并作两步地溜进小厨房找妈妈去了。
站在小厨房的窗前,心满意足地吃着炸香酥,抬眼便看到爸爸正坐在花坛边,将手中长长的木棍和稻草仔细地用尼龙细绳固定住。便转身问母亲:“怎么那么早就开始做掸尘用的长扫帚了?”“嗯?不早啦,下周六就腊月二十四了。春节前要做的事情多着呢,早早地准备好,到时好掸尘。”
看着爸爸极认真的身影,我忆起小时候春节前,妈妈也是用这样一把爸爸提前做好的长扫帚掸尘。每当妈妈举着长扫帚顺着墙角在前面仔细地掸着蜘蛛网,我便在后面顶着用废报纸叠的“帽子”,屁颠屁颠地也跟着她扫尘。偶尔有灰尘落下,像雪花飘落似的,轻飘飘的,惹得我尤其兴奋。一直到她将房子屋梁上、墙角的灰尘和蜘蛛网等脏东西打扫干净,我也玩得累了,妈妈就会开始做好吃的,奖励我这个小馋猫乖乖听话。更多的时候,妈妈一边掸尘,一边嘴里念叨着,从前不太懂她在说什么,现在想来,大抵是饱含着“除尘迎新”涵义的吉利话,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了母亲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春节前掸尘,是汉族人民素有的传统习俗。由于“尘”与“陈”谐音,这一活动就被称为“扫尘”或“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的意思,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汉族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特别的是,掸尘时要用稻草和一根比人的身高还长的木棍扎成长扫把,将房子屋梁上、墙角的灰尘和蜘蛛网等脏东西打扫干净。然后把那些稻草留着,等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后,再点燃稻草,供男人们跳“火墩”。
从史料看,扫尘这一习俗起源甚早,《周礼》中就有“令州里除不蠲”的记载。“除不蠲”,就是大扫除。晋代的《拾遗记》则认为,这一习俗起源于帝尧时代,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把除尘限定在迎春节的特定时间里,起码是宋代以前就有的事,因为《梦粱录》中已记载得清清楚楚:“十二月,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它体现的我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传统,是健康、可取的。
在农俗中,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也被称为“交年节”,北方还流传着“二十四、扫房子”的谚语,按现代说法,就是开始进入新年倒计时了。但到底在节前哪一天打扫为好,各地说法不一,民间也有“腊月二十五,扫房又掸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餐具之类)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土都搬走”的谚语。实际上,打扫卫生是春节前的突击性工作,既可以集中在某一天进行,又可以每天抽点时间去搞一下,只要达到能干净过节、为喜庆添彩的目的就是了。
近几年,家里新建了砖瓦房,已不似我记忆中的老房子,如今的墙角几乎鲜有蜘蛛网一类的脏东西。可妈妈还是每年坚持掸尘。我曾因为心疼她累着,劝她不必那么繁琐麻烦。她却总说:“你们年轻人不懂,这是一种仪式,要心怀敬意。家里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来年亲人就会健健康康,没病没灾。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定错不了。”
想到此,我用极温柔的语调,对妈妈说:“周六我休息,回来帮您吧,一起掸尘。”妈妈开心地笑了,连声说:“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