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西北采油一厂建立污染防治全价值链管控体系
只注重“治病”,只会越治越忙。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在油气水管道污染防治工作中,探索建立“全价值链”管控体系,通过源头治理、过程优化、结算优化等措施,实现了污染防治从“治病”到“防病”的转变,治污费用由顶峰时期2013年的1276.4万元,下降至目前的246.07万元,较2013年成本降幅达80.7%。 源头治理,为“管道健康”投资 采油一厂管辖区块开发时间长,设备、设施及管线运行时间长,腐蚀老化严重,污染安全隐患大。该厂一号联合站、西达里亚集输站等运行时间都在15年之上,导致管线刺漏在2011-2012集中爆发,2012年刺漏点达1044频次,污染治理成本近1000余万元。 痛定思痛,为“管道健康”投资成为了当务之急。该厂针对不同区块、不同环境、不同工况腐蚀发生所存在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的优化选材,例如对位于“九区奥陶系”的管线采用双金属复合管,保障生产安全;针对“跃进”等区块地层特点使用能耐受输送介质高矿化度、弱酸性的连续增强复合管;针对注水站注水管线频繁发生腐蚀刺漏的问题,则对管束材质升级,由钢管改为玻璃钢。 从“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控”的转变,让“管道健康”从源头上消除了腐蚀隐患。 同时,该厂通过污水治理持续改善水质,降低对集输、注入系统腐蚀,加大管道腐蚀监测力度,目前共计有在用监测点82个,覆盖油气水系统。通过对生产井产液、地面管线管输介质铁离子含量的监控,评价生产井和管线腐蚀发生的情况,为管道腐蚀又增加了一道防线。 在成本预算投向上,该厂侧重刺漏源头治理投入。经过治理后单井管线、集输干线腐蚀发生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生产风险和污染治理费用也相应下降。 过程优化,“小病”多级管控 采油一厂现管辖塔河油田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九区等22个区块,现有站点38座,各类油气水管线近2000条。 为减少油气水管线刺漏发生次数、降低环保风险,该厂对各类管线进行分级,参照《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分级管理》中按油品泄漏对外界的危害形式划分为人口密集、环境敏感2种类型,5项考核指标。 按照《管线风险等级划分办法》对逾千条输油管线进行打分,辨识高风险管线、中风险管线和低风险管线。依托信息平台监测井站压力变化,可视化的监控井场,实现了油井管线刺漏污染的及时发现和有效管控。 该厂结合管线刺漏风险评价结果,建立了集输管线巡检分级管理台账,重点管线,重点巡检,重点监控。井站值班岗位建立了压力预警与联动机制,对管线外输压力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事态扩大。 同时,采油厂组建了抢维护班,购置了打钢带设备,利用废旧管线制作管卡,自主制作、安装维护,还引进了“工业创可贴”等新补漏工艺,主要在站内管线应用,成为了低压管线补漏的神器。 结算优化,“大病”风险共担 早期污染治理中,采油厂采用工作量清单计价法,治理单位提交预算财务科审定。由于现场生态环境、污染厚度、治理难度等因素复杂多样,具体开展工作量及治理时间审定困难,而且每年污染治理费用总超出预算费用,给污染治理成本带来很大压力。 通过结算优化,目前该厂按照污染治理只针对污染面积进行标准结算,相比2012年实行的结算价格,降低了50%。 为防范重大污染风险,采油厂积极签订污染保险,实现了风险转移。该厂与人保财险巴州分公司签订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对造成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理赔。投保一年来,共理赔34次,赔付金额123.08万元,实现大面积污染风险转移的同时,也有利于协调油地关系。 污染治理从“治病”到“防病”的转变,带来了非常直观的经济效益,采油一厂2001-2015年累计发生刺漏2366次,2016年前三季度刺漏仅96次。单位面积治污成本由2013年的146.43元/平方米,下降至目前的47.29元/平方米,较2013年成本降幅达68%
(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