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甚至不会熟练使用电脑,但每当职工遇到机械上的困难、生产中的瓶颈,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他。在他们眼里,这个懂机械、肯钻研的人是实至名归的“土专家”。
信恒均所在的车间拥有60台冲击镐、30台螺栓松紧机、8台内燃捣固机、25台发电机等机械设备,总价值超400万元。“每逢设备整治大会战,上百台机具上线,信工长保养的设备从来没出现过任何问题。”车间主任吴治平欣慰地说道。“有一次,我们工区的冲击镐上线打不着火,急得要命,给信工长打电话,在他的远程指导下,很快排除了故障。”宜昌南线路工区工长薛治伟对信恒均无比佩服。
然而,信恒均并没有满足于仅做一名“机械保姆”,在工作实践中,他尝试着自己制造机具、节约成本、改善工艺。从前,道岔翼轨打磨主要利用角磨机人工打磨,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并且只能打磨翼轨表面,不能打磨翼轨边缘及侧面,设备质量难以控制,若购进专用的翼轨打磨机一台就需12万元。他反复琢磨、实验,尝试改变砂轮片的构造、调整砂轮片的方向,利用旧打磨机的零配件,组装出自制的翼轨打磨机,购置材料的费用不到5000元,仅此一项,就为段里节约成本200多万元。
“其实我不是很聪明,只是喜欢琢磨、喜欢钻,有点强迫症,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掉。”信恒均常年奔波在施工现场,总能敏锐地发现影响安全生产、制约工作效率的问题所在,然后动脑、用手去解决问题。
多年来,路基换填施工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换填方式,用铁锹柳条筐将石砟搬运到离换填地点旁的路基,清挖轨底后再把沉重的柳条筐一筐筐搬过来,费时费力,苦不堪言。2016年“集中修”施工中,信恒均在机修间里捣鼓了整整5天,用4个车轮、5块铁板组成微型敞口货车厢体,前后左右4侧下部均可打开,挖掘机把石砟装入厢体,推到换填地点,打开车门,石砟便立即填满道心、流向道床。如今,经过3次改进的卸砟车每次可装满相当于500筐的石砟,10分钟就可完成从前1个多小时的工作量,被职工们称为“卸砟神器”。
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信恒均创新工作室”里,陈列着他的发明创造:电子心轨降低值测量尺通过数显表头实时显示,精度控制在0.01mm;利用钢板尺改造的心轨宽度定位尺,卡口定位,方便快捷,不需读数,将原来的测量时间缩短了一半;用细钢带捆扎减速顶,解决了站场驼峰地段无法成段捣固的难题。近年来,他先后完成各类技术改造36项,其中有24项在系统内推广运用。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