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景照  |
摄影:乐鸣   王俊   刘继鸣  |
我出生于1984年3月,宝钢投产于1985年9月,之前同样是“80后”的我们互不认识,我也不知道在遥远的上海有一个宝钢。  |
2007年7月,经过16年的求学生涯,在一些必然和偶然因素的推动下,我来到了上海,投入了宝钢的怀抱。  |
刚参加工作时候,有很多的不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很艰难。这一切,我的师傅都看在眼里。记得实习的时候,当我看到作业区师傅们熟练地调出各个参数画面,我就想:这么多的代码怎么记啊?看着他们飞快地进行数据计算,从容地用广播发布指令,我心里充满了敬佩,什么时候我才能做到啊?忘不了第一次上夜班的时候,上眼皮和下眼皮打了一个晚上的架;第一次做日报,面对着成百上千个数据,失误频频……师傅用他宽阔的胸怀包容了我,不但教我怎么做事,还教我怎么做人,把他的一身本领倾囊相授,使我顺利完成了角色转换,成为一名合格的宝钢人。从师傅那里,我知道了“85·9”——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师傅告诉我,当年一期建设中的宝钢,各方面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宝钢位于上海郊区,交通不便。再加上其中经历了“下马”和“缓建”的困难期,更让大家的思想背上了一层负担。但是,宝钢的前辈们,“不抛弃,不放弃”,顶着各种压力,刻苦学习,消化资料,按照原计划在各培训单位参加操作培训。因为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早日学成,报效祖国,建设宝钢。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家在消化资料和参加现场安装调试时,也碰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虚心向日方专家请教,认真记录各类数据,利用点滴时间边学边模拟操作。而这一切工作都是在简易工棚内进行的。  |
  |
1985年9月15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宝钢一号高炉点火成功。看着奔腾的铁水,大家互相拥抱,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
老一辈宝钢人不仅为宝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85·9”精神。宝钢人怀揣着“85·9”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首先在国内实现了大批量的无缝钢管生产,然后冷轧板投入市场,再就是汽车板作为第一个战略产品推出,大大提升了我国的钢铁生产水平,带动整个钢铁行业的发展。2012年,宝钢推出了第二个战略产品——硅钢,随着第一卷合格的取向硅钢板卷于5月15日下线,标志着宝钢掌握了代表钢铁业顶级制造能力的取向硅钢工艺技术。  |
转眼间来到了2014年,我30岁了,是宝钢的沃土培养了我,是“85·9”精神激励了我,让我经受住了现场的考验;三十而立,经过7年的锻炼和培养,我逐渐从一名技术协理成长为一名区域工程师。也是在这一年,我开始带徒弟了。当徒弟看到我熟练地调出各个参数画面,飞快地进行数据计算,从容地发布指令,也是满满的羡慕。从他的眼神里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在心里说:放心吧,徒儿,师傅一定把这几年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也一定会给你讲述师傅的师傅讲过的“85·9”故事,把“85·9”精神传承给你。  |
  |
时间定格在2015年,宝钢即将投产30周年了,三十而立的宝钢也将迎来湛江钢铁的“15·9”点火。如今,我带过的两个徒弟都在湛江热土上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他们是幸运的,能经历湛钢从无到有的过程,和项目一起成长,这份机遇可遇不可求。徒弟今后也会有他们的徒弟,我相信他们也会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也一定会给他们讲“85·9”故事、“15·9”故事……  |
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现在整个钢铁行业都进入了冬天,我们更要追根溯源,用“85·9”精神来强化我们的战斗力,不断践行宝钢人的知与行,从而继续保持行业最优的地位。(作者单位:宝钢股份炼铁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