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展览制度上,“超级大展”通常是由策展人策划的主题展。由于“超级大展”面对的是大量的公众群,所以在考虑专业和学术性的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和趣味,尤其是票房成为衡量一个展览是否“成功”的要素后,这对策展人也提出了挑战。从投入的资源看,举办一个“超级大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空间,还有巨额经费,且在法律、维护和作品安全上都存在着特殊考量,这些资源都远超常设展。由于“超级大展”制作昂贵,展品通常需要外借,对于主办方来说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因此也有专家认为,博物馆、美术馆过于重视或者把资源花在“超级大展”上,会造成忽略常设展和其他的项目。
博物馆、美术馆的超级大展,从决策、规划、设计、制作到开展,每一个阶段各有其特殊的问题与思考的重点。而“为什么要办这个展览”是“超级大展”的根本问题。有效的特展决策,能掌握问题的核心,从机会与优势着手思考。如果决策明确、洞察机先,“超级大展”等于成功了一半,可为博物馆、美术馆带来价值与成长。反之,则事倍功半,效益不彰,无助于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可惜,目前国内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对这个“超级大展”的根本问题并没有深入思考,以至于产生没有目标的“超级大展”及枯燥无味的“超级大展”,也造成经费资源无端的浪费。
国内有的博物馆、美术馆什么都不做,只是从其他地方购买现成的“超级大展”。而有些博物馆、美术馆,其“超级大展”与常设展之间的关联性相当的薄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博物馆、美术馆在策划阶段就要考虑的。比如,这个“超级大展”是否与博物馆、美术馆的目标相一致?能否反映博物馆、美术馆的使命?能否对馆内的策展机制和策展人起到推动作用?能否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能否传达新观念并与常设展的目标相辅相成?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超级大展”可以说与博物馆、美术馆内在没有太大的关系。从博物馆、美术馆的角度来说,在不断地向国外借展的“超级大展”之中,如果没有向下扎根的“超级大展”,它们最后不会留下什么价值意义。而国内一些艺术机构盲目举办没有品质的“超级大展”,这在将来无论对于主办方还是观众都会是一种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