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众家之力,短时间内爆发出巨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高能效率——这就是艺博会最吸引人之处,各路藏家的热烈反响促使各大画廊积极的走穴。伦敦、纽约、迈阿密、巴塞尔、香港,一站一站卖过去,画廊本身的展览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会不会促使画廊的经营方式发生改变呢?常识,为了保证艺博会,画廊需投入更大开销:保险,运输,还有价格不菲的展位费。而当藏家认为他们可以每年几次固定的在艺博会上痛快交易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失去关注画廊本身展览和艺术项目的兴趣?这些基本的一级市场活动会不会越来越成为业内人士的自娱自乐?
除此外,当艺博会的能量越来越大,其本身的体制会不会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枷锁?权力的集中永远不是好事。90 年代,巴塞尔艺术节就曾经身陷垄断和暗箱操作的丑闻,最后的结果是推出了所谓上诉制度,专门处理被巴塞尔拒之门外的画廊们的投诉和质疑。但如果我们相信增加投诉体制就能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也未免太傻太天真了。现在的巴塞尔艺术节仍然以六个委员会成员的意见为准绳,他们的每一票都将决定一个画廊一年的业绩,甚至未来N年的发展。那么入选顶级艺博会到底有什么标准,很抱歉,没有标准。全凭委员会各位门神的一句话。
每年大约900个画廊角逐300个展览席位。听上去好像并不难?但当打开参展画廊名单,你就会发现入选的大部分都是铁打的营盘,真正能够开放给新面孔的极为有限。在巴塞尔最重要的一层展位,100家画廊中九成全是常客。巴塞尔委员会说五年来,他们共接纳了60个新画廊。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数字。而在被拒绝名单上,也不乏业界资历丰富的老人儿,比如戴奇项目(Jeffrey Deitc),他们曾苦等七年才最终获得巴塞尔的入场券。纽约的Petzel Gallery更是一申请就是12年。
手握赚钱的金钥匙,看门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吊诡的是,包括巴塞尔在内的所有一线艺博会竞选委员会全部由画廊或艺术经纪人担任,没有任何一个来自于博物馆或学术机构的成员。又当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难怪流言四起。巴塞尔的大当家 Spiegler 对此的回应是“任用同行筛选制度是巴塞尔45年来经久不衰的原因,因为只有同行最了解同行,才能做出最专业的判断。”但真的是这样么?
2011 年,德国三家颇有声望的画廊 Eigen+Art、Giti Nourbakhsch以及Mehdi Chouakri 落选巴塞尔,舆论大哗。创立于1991年的Eigen+Art画廊的创始人 Lybke在公开信中引用巴塞尔委员会以“空间有限”为由的拒绝信,并说“很显然,这一决定并非出于艺术标准,而是一次赤裸裸的试图将竞争对手拒之市场之外的企图。”直陈自己遭到了恶性竞争导致的非公平待遇。这样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在当年的巴塞尔委员会中,有三个来自柏林。这三家被拒绝的画廊因此认为他们遭到了同行的恶意排挤。这样的质疑得到业内不少人的支持。最后,就连Pace、David Zwirner、Hauser & Wirth都一致决定不带Eigen+Art代理的艺术家出席巴塞尔,以表示对其处境的理解和支持。
神秘而复杂的筛选过程让很多人停止质疑一线艺博会还在用19世纪的方式行动,缺乏清晰透明的拣选标准;表面上敞开大门,内里潜规则不断,越来越像霸道的私人特权俱乐部。在艺术迈阿密推出之初,不少画廊对付出比去纽约更高昂的成本到迈阿密赶场没有兴趣。但很快“如果想去巴塞尔,就必须去迈阿密”的说法不胫而走。画廊们妥协了。有人说他们是在巴塞尔主办方的利诱+强制的双管齐下才来到了迈阿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