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潘姝苗
“过年”和“回家”,这两个词,仿佛一对天造地设的搭档。俗话说:“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每当“某某,你妈喊你回家过年”的话语传来,那种“根上带来的”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暖意,足以抵挡三九天的寒冷。
春节,是国人眼中最重要的节日。它起源于一只叫作“年”的怪兽,传说人们要聚在一起,熬夜,放炮,闯过“年关”。但随着时间推移,全家老小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祭祀祖先的年,充满了吉祥如意的年味。
何谓年味?或许可以理解为人情味。
拜年,是我国民间历史悠久的习俗,所谓:“初一拜殿门,初二拜丈人,初三拜屋底,初四拜邻舍。”不论时代怎么变,人们都要拜年,只不过增添了微信、短信等新的媒介方式。“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除夕前后,人们调侃着,相互祝福。
我国部分地区有这样的说法:“有心拜年,端午不迟。”看来,对包裹着人情味的年,国人竟有了可以容忍时空错误的宽容。这足以说明,过年,回家,对国人太重要了。
过年,到底可以用什么来比拟?
过年,是一趟回家的列车。我们的春运,创造了世界上最大规模、时间最短的人口大迁移奇景。尽管有了高铁,有了网络抢票神器,但回家过年,仍然一票难求。
过年,是一种虔诚的态度,谁也不会怠慢。为了年过得隆重,人们从腊月起开始忙活,买年货,蒸年糕,贴春联,放爆竹,清扫宅院。只要过年时老人开心、孩子雀跃,人们一年的辛苦得失,全部在团圆饭的酒杯中化成了一缕清香。
过年,是一个庄严的仪式,藏着问候、牵挂和挚爱。这些情愫,就藏在母亲腌制的腊肠和咸肉里,咬一口,意犹未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