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江苏苏州古城区域,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窄巷古树随处可见,景区(点)像珍珠一样散落各处,可谓处处有景致、处处可游玩。今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把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列入重点工作,出台了《苏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区2016年工作要点》,旅游、公安、交通、规划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市民与游客共享的旅游环境。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在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各部门相互配合支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厕所革命’,交通部门开通了‘苏州好行’旅游巴士,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说。
“苏州好行”是针对苏州旅游资源规模小、品质精、分布散的特点而打造的旅游观光巴士系统。据苏州好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伟介绍,“苏州好行”串联了市区及周边40多个旅游景区和休闲商贸区,并与旅游公共集散中心衔接。游客既可购买单次票,也可购买“1日卡”或“2日卡”(时限内无限次上下车)。自去年8月16日运营以来,到去年10月底,已运送旅客83万人次。
“苏州旅游散客比例达到了85%,游客游览每个景区(点)平均只需1小时。游客出来之后再去别处,这就需要串联景点,需要面向散客的服务体系,这是我们打造的重点。”苏州市旅游局局长朱国强说。
为此,苏州将古城区内相邻的旅游区打通,将游船、自行车、三轮车等慢行系统串联。同时,打造了“苏州好行”“落地自驾”“旅游管家”和导游预约等六大散客服务平台。去年,苏州还启动建设旅游服务“总入口工程”,去年6月,以苏州汽车西站为基础的“线下总入口”试点项目已投入使用。
苏州注重开放式打造城市公共服务,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积极融入企业运营的特色旅游公共服务。如苏州吴中太湖旅游集团运营的“太湖驿站”项目,“在150多公里的环太湖风景路上,规划建设36个驿站和若干驿亭,驿站系统与城市旅游集散中心衔接,游客在驿站内可享受一站式的咨询、休憩、自行车租赁、维修、应急救援、直饮水等标配服务,部分站点还提供淋浴、住宿、露营、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苏州太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菊坤介绍。
近三年,苏州每年用于旅游交通标识系统的建设维护费用超过1000万元,完成新建、改扩建旅游景区停车场28处,实现3A级以上景区无线WIFI全覆盖,2015年推出的旅游厕所信息化管理平台让游客用手机可以找到最近的厕所。
开发“老苏州”体验产品
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知名的景区(点),还有精致的“苏式生活”。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指导下,在继续推进景区观光旅游的同时,苏州提出开发“老苏州”生活体验产品。
“要把苏州百姓的生活与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到苏州后体会到舒适的苏式生活,领略到儒雅的苏式风范,享受日常生活中的乐趣。”王鸿声说。
要让游客认可“苏式生活”的旅游价值,离不开古城区居民的参与。为此,苏州市相关部门在社区、街道定期开设旅游讲座,开辟旅游图书角,让居民熟悉、热爱旅游,组织居民志愿者编印旅游资料,担任义务讲解员,参与开发“老苏州”生活体验产品。
同时,苏州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居住外环境整治和保洁绿化,将居住区域美化成“生活旅游区”,增添标志标牌,发放旅游手册。目前,苏州古城区域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游客对旅游产品和环境的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
全域旅游发展离不开城市,也离不开乡村。苏州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民参与旅游经营、分享旅游发展成果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太湖驿站分散在太湖周边,每一个驿站都可以辐射带动周边的农家乐、农业观光点、采摘体验点。”周菊坤说,“我们也把景区围墙外的当地特色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转换成旅游产品,并与景区进行有效串联组合,引导游客体验环太湖的风情、生活方式。”
西巷村是太湖边的一个小村子,位于5A级景区东山景区的西南部,背山面水,全村有211户居民。在台湾太御文创团队的包装打造下,西巷村变成了“青蛙村”。活泼可爱的青蛙雕塑有的蹲在路边,有的爬到了墙上。村内土路变成了石头小径,村内闲置的房屋被改造成了咖啡馆、民宿,当地村民通过加入农房农业专业合作社,获得租金、分红和工资收入。
目前,苏州已打造了旺山村、蒋巷村、永联村等特色村,成为当地村民持续增收致富的重要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