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在职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全面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工作,实行在职党员“双向管理”,建立在职党员“四卡一库”管理制度。社区设立政策宣传、帮扶助困等多个公益性岗位,由在职党员根据自身特长,自愿认领一个以上公益性岗位,组建“星火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团队156个,参与社区建设,参加社区服务。同时,制定《评先评优及考察干部进社区制度》,把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作为评先评优、晋升晋级的重要参考。
依托功能型党组织开展贴身服务。在组建“网格党支部”的同时,根据党员兴趣和志愿服务意向,组建地缘、趣缘、业缘等61个特色型、功能型党支部。社区老党员根据其特长、爱好和身体状况,自愿在治安防范、社区文体等岗位履职尽责,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凝聚到党组织周围。
建设“三大品牌”,打造特色亮点。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开展“三大品牌”建设,积极培育社区党建工作亮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社区民情五步工作法。社区、网格两级党组织围绕“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工作思路,按照“民情收集、民情分析、民情办理、民情反馈和民情评议”五个步骤,畅通社区党组织回应群众诉求、联系服务群众渠道,打造社情民意“直通车”,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自实施以来,共收集各类民情4016个,解决群众各类需求3272个,实施“幸福六尺巷”等为民服务项目252个,群众反馈和工作评议满意度均达98%以上。
开展微党课、微行动、微公益“三项微活动”。以“微党课”为阵地,从社区党员干部中遴选83人组建讲师团,结合“三会一课”制度,既讲党史理论,也讲身边人身边事,让党课更接地气、更贴人心。以“微行动”为平台,广泛收集居民群众在文化娱乐、健康卫生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制定“微行动”计划和方案,增强“微行动”可操作性。以“微公益”为载体,开展“圆满微心愿”活动,广泛征集贫困家庭、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帮扶需求和意愿1233条。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发挥组织优势牵线搭桥,动员辖区单位、在职党员干部和专业社会组织主动认领“微公益”205条,提高服务针对性。
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依托安广网络、社管信息系统和QQ微信平台,打造“互联网+党建”新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服务、管理迈向“智慧党建”新台阶。官塘社区开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微信平台,建立虚拟课堂,定期推送、发布学习内容,社区微信成为党员学习教育的“掌中宝”。幸福社区成立全省首家社区党校,采取“六位一体”教育模式,包括领导讲政策、部门讲业务、先锋讲事迹、专家讲理论、党员讲成长、书记讲经验,进一步增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灵活性、贴合性和实效性。
建立“三项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充分激发社区党建工作合力。
建立社区激励评价机制。落实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年进行述职,接受评议,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强化党建目标考核,建立社区党建“三个清单”,落实党建工作措施,压实党建工作责任。积极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工作,带动整体水平提升,目前已有1个省级示范点、4个市级示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