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每一件青铜器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铜器修复便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让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有了被诠释、被诉说的可能
在工作中,刘根亮和同事们面临的困难远不止这些。有些器物体积巨大无法在工作室内完成,只得将其安置于嘈杂的室外。刘根亮修复天津博物馆内保存的鼓楼大钟时,他的工作场地就是博物馆大厅,当时,踩着梯子爬到大钟上面工作的他丝毫不受外界干扰,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心无旁骛。
文物修复理念为“修旧如旧”,刘根亮说,这第二个“旧”指的是使其在延年的基础上,保持审美的完美状态。“修补也是一种保护,就像人有了伤口,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青铜器有了破损,其周围受力结构会出现改变,长久下去,对器物有不良的影响。”
跟大多数中国传统手工艺一样,除了能吃苦外,优秀的匠人还必须得有天分。在青铜修复这个行当里,补缺完成后,为了使修补后的器物的部分色泽与原器物保持一致,需要对其进行做旧处理,而做旧调色完全凭个人感觉,得靠自己参悟才行。
刘根亮指着一件明代宣德炉说,修复时,为了使修复部分的色彩与铜器原先的色彩保持一致,他费了一番工夫,“做旧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尤其这种表面光亮的铜器,需要一层一层地压色。记得我当时做了二三十遍,调出的颜色全都不满意。忽然有一天灵感来了,我赶紧坐下来弄,这一次效果特别好,让我开心了很久。”多少年来,在他的修复世界里,没有枯燥、乏味等字眼,他反而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工作,“当你擦去器物身上厚厚的锈迹,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有时下面露出的是几个铭文,文字寄托了古人对生活、对子孙后代的无限期盼和美好祝福;还有的时候一个可爱的兽头显露出来,小兽的双眼炯炯有神地盯着你……每一次的修复过程就好像与古代工匠的对话,感知着古人传达的每一丝信息,更令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他说。
几十年如一日的修复工作,刘根亮眼睛花了,腰在工作中也落下了严重的疾病。刘根亮说,他现在即便看不清,凭借一双手抚摸的触感,也能精准地对器物进行修复。如果说每一件青铜器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铜器修复便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让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有了被诠释、被诉说的可能。
作者:肖明舒 赵建伟 来源:城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