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两岸画廊举办的展览,可以看出雕塑与其他立体作品的比重不同。多数画廊的展览内容以雕塑作品为主,无论传统或现代的创作形式,绝大部分以材质坚固、单一,中型限量翻制八件,小型20件为市场主力,作品可复制的数量愈多,价格也均摊较低。而所谓的装置或复合媒材类的立体作品,则多出现在官方美术馆的展览中,究其原因,在于此类作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强,往往以获得创作经费补助为支持的来源,由于作品的保存维护较为困难,影响永久收藏的条件,商品化程度也随之减弱。
一股新起的收藏模式正悄悄地在最近几年里冒出苗头,一些收藏家愿意出资赞助装置艺术、多媒体甚至影像、表演艺术的创作,赞助者对于是否能拥有完成的作品并不在意,最终他们可能只拿到一张光盘或者几张输出的数位照片、文件、手稿等做为赞助的反馈。赞助者看重这类创作者的后续潜力和具有爆发力的作品形式,与创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无论是推动艺术或者促进自身社会形象,都是双赢的结果。
达利是西方现代艺术混搭式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经过翻制、复制、改制、授权等方式出现在各种场所。
雕塑作品在艺术市场生态的特性
历年的拍卖会上,雕塑类作品出现的数量极少,大部分仍在画廊或艺术博览会的现场交易较多。根据2013年‘胡润艺术榜’(T op 10 Chinese Artists Alive T oday)公布的数据看,朱铭雕塑是唯一在拍卖市场上取得计入排行资格的作品,也是唯一台湾籍创作者,在总计百名创作者中排名第16。这个以拍卖市场为统计基础的排名,恰好反映了雕塑作品在艺术市场的生态特性。由于受到几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影响,使得雕塑作品不若绘画在市场的接受度高。客观方面的因素是,一方面雕塑作品的复数性使其在升值时受到‘多数’而非唯一件数的限制,出现在拍卖会上的作品是否为‘最佳的一件’受到怀疑;另一方面,雕塑作品由于制作材料和技术的成本较高,作品价格的基准也在订价之初就较高。
其次,若对雕塑家的作品风格不熟悉,则不容易掌握代表作品或普通作品的价格差异和行情变化,所以,在拍卖市场走势不容易掌握的情况下,藏家容易裹足不前。主观因素则是,许多传统的雕塑作品多以人体或人像塑造为题材,作者以某一个特定人物为对象制作肖像的作品,藏家往往无法接受,而以神仙佛像为题材的雕塑作品,又容易和工艺品混淆,除非是特定收藏的买家,否则这类作品在拍卖会上的定位也十分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