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傅岩
四月,山花烂漫的时节。城里的人久在樊笼,此时倾巢而出,回乡下老家,寻觅自然气息。我,是其中一个。
故乡的山头,这里一堆人,那里一堆人,鞭炮声此起彼伏。草是绿的,花是红的,鸟儿的鸣叫是欢快的。在荒芜了耕地的乡下,平日里已很难看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景象。离乡的人回乡的日子,难得的热闹。
父母故去之后,我很少回乡,许多人都认不得了。村里新房越来越多,人却越来越少。有条件的人家,举家搬进了城里;还在村里的人家,也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经营着五花八门的营生。
一路下山,许多儿时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在彼此寒暄中感叹着光阴流逝。
回到村里,家家户户的大院,已聚拢了不少人。黄昏将近,鞭炮声隐隐约约,孩童的嬉闹声亦不绝于耳。
我的记忆里,小时候,乡村的人们编成一个个生产队,天天忙于干农活儿,很少有一大家子人聚拢到自家堂屋里聊叙亲情、祭拜先人。在我十几年的乡村生活里,甚至没留下一星半点有关大家族生活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乡下,人员密集,生产忙碌,人们不需要专门找时间搞家族聚会、聊叙亲情。同时,物质生活的匮乏,又让大多数青黄不接的普通人家在饥饿中煎熬,没有闲心踏青郊游,更没有余力祭拜祖先。
重亲情,重乡社,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更是凝聚家族人心的乡土之根。
宋朝词人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一词中描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朝诗人高菊卿在《清明》一诗中描写道:“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城市的喧嚣并没有让亲情消失。祖辈父辈用毕生的心血呵护子孙,把无私的爱给了子孙。即便子孙在城里忙于生计,也会抽空回到乡间,溯源追根,心存感恩。
中国人天性中的爱和善,让人间增添温暖和感恩,让生活一代一代延续。
怀古追今,思绪万千。芳草年年与时长,人生代代无穷已。不能不令人感叹,时光的荏苒与人类繁衍不息的伟大。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今非昔比,乡土文化重归。我们在堂屋里聊叙家事、在祖先画像前感悟人生,心灵会因此不再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