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6|回复: 0

“两百岁夫妻”的孝敬年

发表于 2017-2-2 08:30: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光明网苏州1月25日电(通讯员黄志强 记者苏雁)“张阿爹,唐好婆,祝你们新年快乐……”昨日(1月23日),娄门街道新湘苑社区党委书记许前芝、社区工作站站长袁梦倩,来到苏州夕阳红护理院,给在这里养老的“两百岁”老夫妻张公约、唐家珍拜早年。护理员告诉这两位社工,护理院来了一对“两百岁”老夫妻,护理院的老人以及家属,纷纷看望这对“两百岁”老夫妻,一来祝老夫妻新年快乐,健康长寿,二则沾沾这长寿的喜气。
  家住娄门街道新湘苑社区的张公约、唐家珍,均出生于书香人家,分别为105岁和95岁,夫妻俩的年龄相加正好两百岁。张公约早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后来张公约在中国科技出版社工作,直到退休。这对知识分子夫妻,从相识到结为伉俪,从养育子女到儿女常陪伴的晚年,走过了百年风雨沧桑,成就了一个子孙满堂的幸福大家庭。
  这对老夫妻的长寿秘诀:“文化养老”、“孝敬养老”。毕生嗜好读书的张公约,过了百岁仍不眼花,每天与书作伴。早年在商务印书馆,后在中国科技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非常熟悉生活科技方面的知识。所以,在他的晚年读书生活,非常喜欢阅读有关老年人健康知识的书刊。在他的案头,摆放着他爱读的《中国老年》杂志、苏州本地的《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刊物。唐家珍坚持学习书法,每天练习书写8张纸的楷体毛笔字。
  张公约给7个子女取名,都有一个“正”字。长子张正中、次女张正华、三子张正明、四子张正和、五女张正仪、六子张正威、七子张正翔。这个“正”字,是张公约严格遵循祖辈家训,教育后代认认真真读书,堂堂正正做人的真实写照。7个子女均有大学学历,分别从教师、科研等工作岗位上退休。好家训,养成了子女们孝敬父母的好家风。他的七个子女,非常孝敬父母,每周轮流陪伴父母。陪母亲去健身步道散步,在家与百岁老父亲聊聊天。母亲唐家珍血糖、血压偏高,子女们每天给妈妈测血糖、血压,而且备好记录本,记录每天的测量数据,保持母亲的血糖、血压稳定,健康状况良好。
  不久前,女儿张正华在给老父亲擦洗身子时发现,老父亲臀部出现褥疮。于是她召集弟兄姐妹开了个家庭会,商量为老父亲治疗护理的事。正华说,我们兄弟姐妹也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了,护理父母力不从心。请来的家庭护工因护理不到位,导致父亲得了褥疮。老大正中在加拿大,老七正翔在美国,护理老夫妻的责任由我们在苏的5个兄弟姐妹负责。弟兄姐妹们商量后,找一家护理条件好的护理院,让老父亲边治疗,边养老。唐家珍身体硬朗,可不去护理院,可她坚持要去,陪同老伴张公约。
  眼看春节到了,老二正华排出了兄弟姐妹5人轮流到护理院陪同父母过年的安排表。因老大正中在美国,老二正华,安排自己除夕、大年初一,陪父母过年。但是老六正威为了照顾姐姐年纪大,坚持除夕、初一陪伴父母。姐弟俩争来争去,还是由姐姐正华陪同。就这样,这5个兄弟姐妹,陪同父母的日程已排到元宵节。接下来的日子也是如此,兄弟姐妹轮流到护理院陪伴父母。父亲爱看书,子女就手拿书籍,翻页让躺在床上的父亲阅读。妈妈有糖尿病,每天要吃一定的绿叶蔬菜,子女们每天给母亲送去新鲜蔬菜。老父亲没牙,要把食物粉碎后,子女们一口口地喂老父亲进食。
  该护理院的护理部副主任秦丽辉,负责这对老夫妻的护理工作。她说,见到子女们如此地孝敬这对“两百岁”夫妻父母,非常感动。虽然自己已连续8年没回陕西老家过年了,但仍要坚守在护理岗位,精心护理好护理院年岁最高的张公约老爷爷,让他早日康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