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封宇平
四月的乡村是生机勃勃的,耕耘是最美的风景
昨晚给儿子听写生字,读到他课本上的(宋)翁卷的诗《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到早上,依旧细雨绵绵,上班步行,举着伞,颇有《雨巷》的诗意。湖南的四月主题是各种各样的雨。此时的乡村,还真是那样“才了蚕桑又插田”地耕耘忙碌吗?儿子现在能感知的只有“子规声里雨如烟”,窗外的鸟鸣就有子规的声音。课本和古诗引发的想象,远没有亲身体验生动。
儿时,当乡村教师的母亲是我来往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为接地气,她常让我到乡村去度夏或过冬。因此,清明前后的蚕桑和插田是见识和体验过的。邵东的农户养蚕采桑的较多,堂屋的木架上都是大大的扁萝,小指粗的蚕啃桑叶的声音细碎不绝。偶能弄到小蚕,就拿注射针剂的纸盒装起来,勤换桑叶,有时也试验下柞叶或白菜。纸盒扎上秘密的透气孔,还真能完整地观察到抽丝成茧、化蛹为娥再产蛋的全过程。现在的小学门口没有卖蚕的小贩,河岸的桑树也没有了。儿子现在养的小动物只有一条小金鱼,另一条小鱼恰好在清明节那天翻肚了。儿子简短地哀悼后,又策划下周上围棋课的路上再去买条小鱼回来,以免剩下的金鱼孤单。现在的孩子其实都害怕孤单,可和他自己的小侄儿在一起的时候,又往往起争执动拳脚。
记得插田时偷偷到屋后围过一个小小试验水田,将几把偷来的秧苗插在稀泥里,被大人发现了,秧苗被收缴再插进大田。下田因为害怕水蛭叮脚就站在田坎上观望,真佩服社员的勇敢。犁田后的水牛,下塘泡澡当作休息,因此也坐在牛背上泅渡水塘,也从牧童手上夺过牛绳,牵着庞大的水牛鼻子去指挥它吃草,还嘲笑牧童不像国画那样吹笛子。周围没有杏花村,却有家家户户自酿的米酒,守着出酒管口最初的那几滴新酒,放上白糖,就是人间的琼浆了。可不能和孩子说我7岁的时候就已经喝米酒了,他现在爱模仿我喝丁点啤酒,拿着薯条模仿抽烟。醉人的米酒,有神秘的诱惑,还是等孩子长大再和他共饮吧。
傍晚时分,在水塘浅底摸田螺捡蚌壳。晚餐前,先连壳一锅煮,然后仔细挑出肉来,洗去泥沙,炒成更鲜的美味。水菜也简单,就是水塘边的丝瓜架子上选一根摘下,去皮、做汤。厉害的小伙伴能去水沟里抓泥鳅、抓黄鳝,或是拿网去捞鱼虾。米虾用甜酒酿炒,泥鳅和豆腐做汤,或者将小鱼和泥鳅晒成干。儿子对泥鳅、黄鳝、虾都敬而远之,怎么诱惑都不动筷子。每天中午伺候他吃饭真麻烦,没有他喜欢的菜,一碗饭能吃很久。没有乡村的体验,孩子的童年比我们那一代少很多乐趣,难怪湖南电视台的《变形记》,总是把城市的少年往乡村里送。是期冀乡村的淳朴,洗刷孩子在城市里的无聊,用乡村的天真,改写孩子性格里的缺陷。
这些趣事,没法给儿子说。因为现在,和乡村已经没有那样的联系,不能带他寄宿在有竹林有果树的农家院落,他对乡村的好奇是看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那样的游戏,或是《故事会》上关于农村的故事。家里电脑出故障的时候,他无法忍受所谓的无聊。真到了静逸安详的乡村,不知道该如何适应这天然流动的时光。
用自己的方式劳作,疲惫却充实,是当年乡村记忆的烙印。人勤地不懒,耕耘和收获的关系,我深深懂得。面对孩子的好奇,不能和他说清明的茶,野菜也不能满足他的胃口,是该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机会去亲近乡村,聆听大自然的天籁。把孩子的时间消磨在电脑、电视节目中,是大人们的懒惰。
前些天,带儿子去踏青扫墓。他倒是乐于在灌木丛里探险,学他妈妈去除草探路,也乐于按照民间的习俗行礼,祭拜青山。让他知道生命的根在此地,告诉他奶奶现在还望着的杨柳村,曾有她任教的村子;还告诉他爷爷和大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我们从上辈人接管的世界,要如何交给孩子呢?已经喜欢阅读的孩子,或许应该开始记录他知道的历史,开始了解他所在的城市,还有他可以去的四月的乡村。
城市的扩展,导致乡村的缩减,以前散步就能到的菜地,鱼塘都变成楼盘了。
乡村越来越远,生活的趣味越来越平淡。是带孩子去乡村,还是孩子带我们去乡村?四月的乡村是生机勃勃的,耕耘是最美的风景。周末去乡村,让孩子去感受最真实的四月。我们成人的四月,远没有他们的四月重要。真该停下匆匆的脚步,陪孩子去好好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