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正方】作为企业 别让“送温暖”变了味
      春节期间,“送温暖”慰问活动成为各个企业单位的一项重点工作。但这样一股暖风中,也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杂音。最近,在QQ群聊天时,听到几家企业的职工聊起送“温暖”送出的尴尬事。一位安徽职工说,他们企业有职工拒领扶贫款,认为钱太少,又得了个贫困户的名头,不划算!一位湖北职工说,他随领导去给一个困难职工送“温暖”,那个职工非但不领情,反而叫来家里的老人又哭又闹,让企业解决孩子就业问题,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对这种情况,有人认为是企业在走形式,个别干部把送温暖当作年终任务,敷衍了事,不注重了解困难职工群众的疾苦和心声,除了送几样东西,没有“爱”的“温度”,导致困难职工非但不领情,反而还会心存牢骚,出现负面效应。有人认为是有些职工要求太多,不知道感恩,有的甚至想借着这个机会闹腾一场,解决一些大问题,对这种人也不能一味迁就。
     看到“送温暖”的新闻,笔者有话要说 ,在年末岁尾,企业纷纷针对困难群众开展“送温暖”活动。应该说,给特困家庭递上慰问金也好,送去慰问的物品也罢,都是企业关怀贫困职工之举,应该得到贫困职工的欢迎,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和班组在忽略了职工的真实感受。却使“送温暖”活动变了味、走了样、打了折。
    “送温暖”是企业党委给贫困职工的关爱,传递的是让贫困职工共同携手共创美好蓝图的信心。但是在实际“送温暖”过程中,一些企业个别负责人错误地认为这是形式,于是,他们走进贫困职工的家中,互道一声“春节好”后,便把慰问金塞给贫困职工手中,再丢下一桶油或者一袋米甩手而去。这种“送温暖”的方式令职工感受不到党组织的关爱之情,错误地认为送温暖是企业每年年底应该做的事,没有从内心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众所周知,现在的个别企业背离了“送温暖”的初衷。现在企业大都处于“寒冬期”,经济效益不能令人满意,但企业个别人明知“送温暖”也就是走走形式,但面对贫困群众那渴望的眼神,他们还是组织有关人员给贫困职工送去温暖,可以说这样的做法令人称道。可是,很多贫困职工认为,送温暖不如送技术,送本领,试问,贫困职工以后怎么生活?该怎样在组织的有力帮助下,以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学会生活的生活技能或技术本领?这才是给贫困职工要的温暖,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在企业党组织的帮助下,贫困户尽快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这是他们最为关心的焦点所在,而不在乎那几百元钱和一些物质,再说花掉了组织送的钱和物,贫困户还是没有生活的技能,还不是等着挨饿受冻啊。
   今年的“送温暖”,笔者还听到令人感到好笑的消息,一家企业在送温暖之前,要求“被送者要统一说感谢领导的话,要给领导表达自己的愿望和信心。领导到贫困职工家中后一阵寒暄,笑容满面地给职工带来组织的温暖。其实说是送温暖,也某过于一桶油、一袋米、一个信封装着点钱,这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从长远的来看,那几百元能起到什么作用啊?只不过千篇一律一送了之。可送温暖是企业党委的一项重要活动,慰问记者们浩浩荡荡,随从前呼后拥,又是拍照,又是摄像,“送温暖”俨然变成了“秀温暖”,不仅寒了需要温暖的人的心,也削弱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还有的企业在“送温暖”过程中,自身不愿意去贫困户家里,就委托人给贫困户里打卡。你连人家的门都没有进,怎么能送去温暖呢?这听起来都让人感到好笑,请问这样的送温暖是不是形式呢?答案一目了然。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送温暖”同样如此,我们要给贫困户送去关爱之情,教给他生活的本领,学会生存的技能,用自己的汗水和激情来换来幸福,贫困职工才会从源头上感谢组织的关爱,这样的“送温暖”,才是真正是贫困职工所喜欢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