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有一种爱谈起来淡淡的,但总是让你难于放下,有一种情感远离很久了,但总是让你无限牵挂。十多年前,因工作的关系,我转调到海南芙蓉田农场工作,工作时间虽然仅有三年多,但那里的一草一木,世故情结,总让我难于忘怀,常常成为我梦乡里的牵念!

我的橡胶园初恋
芙蓉田农场坐落在美丽的芙蓉河畔,属于海榆西线国道的中心枢纽,离儋州市约有30公里,这里土地肥沃,是以生产橡胶为主的农垦国有企业。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刻录着芙蓉田人艰苦创业的历史,写就着芙蓉田人快乐的欢歌。在这里,还刻录着我的胶园初恋。

城市人散步聊天在公园,农场人散步聊天在胶园。每当傍晚的时候,尤其是秋夏的时节,那葱葱翠绿的橡胶园便是散步闲聊恋爱最好的去处,在那里可容纳众多男女的爱情故事,可记证千家的闲聊杂谈,也可释放个人的孤独和无奈,橡胶园犹如人生的世外桃园。我的初恋就在橡胶园里写就的。那时我在农场有一些年头了,还是单身独户。有一个夏天傍晚,明月初上,凉风习习,胶园里鸟儿和昆虫隐约的不时尖叫,好一片惬意的乐园。

我和我的初恋就邂逅在此。
初恋,是一个刚从广西老家农村来农场找工作的20出头的妹仔。她穿着一条花格子的连身裙,留着两条小辫子,浑身流露出少女的青涩和矜持。在月光的美肤下,初恋,那标志的瓜子脸显得十分光美,尤其是那双不需要睫毛点缀就可上镜的眼睛,腼腆的瞟你一眼,就够你面红耳赤一辈子。在熟悉初恋的同时,初恋也很快读懂我。我芳龄正当年,"南标"一米七的身高,戴着一副近视镜,加场长秘书一码,是铁卒雅亮豪生。初恋从西边款款而来,豪生我从东边单骑而近,似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浸酸在初恋的幸福,依偎在温情的胶园怀胞里,展望着生活的憧憬,美美的,有天地不能换的幸福感!经过近一个多月彼此路径的认识和熟悉,我向初恋正式提出谈婚论嫁。满以为初恋会一万个点头答应,料不到初恋却直面相告,"爱我可以,但我不爱你,我爱别人了"。原来初恋是名花己有主。初恋还告诉我,她钟爱这芬香翠绿的胶园,她喜欢有人陪伴在胶园里畅谈人生。哇!这不是糊弄爱情吗?初恋浅浅一笑。女人的心事真的猜不透,也许我是高儿庄的猪八戒,多情了!只要付出总是真情,我还是珍惜那段初恋的日子,向往那温情的胶园。

如果说,农场胶园里的初恋我忘不了,那清晨胶园里忙禄釆胶的身影我一样不能忘怀,还忘不了胶园里那冬管春防会战的欢乐声,还忘不了每天农场里那广播吹响的军营集结号,更忘不了那争得面红耳赤的评优会,还有那劳动技能竞赛的呐喊声,还有那热情的农场人……这一切,伴随着年轮岁月的洗礼,已在记忆的长河中层层腐朽远离而去,留下的仅是被那岁月风雨抽打苍老的老脸孔和破落的景象。
忘不了的农场兄弟情
来芙蓉田工作之前,我曾在国防科后某单位和海南一家媒体单位工作过,转调到农场从事文秘宣传工作。许多熟人朋友都劝说别往"农"字企业走,许多中传的同学还说,广阔的天地,未必有作为。但我总认为,经历就是财富。
每个农场人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尤其是拓荒农垦第一代的老一辈,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从军旅走出的官兵和下乡知青,有的是异国侨民,可以说,当时的农垦集结着东西南北的智慧。今天的农垦是这些人用血汗和智慧打拼出来的,功不可沬!在农场,胶工们很辛苦,在橡胶开割时期,只要是晴朗的天气,每天凌晨四点多钟就要起床,拿着胶刀,戴着胶灯,挑着胶桶步行四、五公里的路程到作业胶园釆胶。一个工人作业的胶树二百株至三百株,割胶,收胶水,再挑运,一直忙禄到中午才得收工回家。中午吃完饭后又要磨胶刀,应对明天割胶的工作,忙完后又要积胶肥或忙着农场其作业,这些都农活,都列入胶工们的考勤和考核。开割期过后,胶工们并不清闲,不是忙着积胶肥就是忙着开荒或做胶园的防风防火及修路等工作。很辛苦,苦有怨气,但农场人很容易满足,觉得苦中有乐,每月能拿到几千元的辛苦工资钱,算是有了一份稳定工作,值得,比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有荣光感。
我在农场工作三年多,几乎吃过农场机关和生产队各家人的饭菜,成为各家人的兄弟朋友,至今离场有十多年了,还时常联系着农场人,偶尔回趟农场,真不知先到哪家好,总是兄弟朋友呢。
有一件事,每当提起,总是泪流满面!那是我从芙蓉田转调到保亭政府工作时的事情。农场近万人口,但亲如一家,农场大大小小事,不用宣扬,自行流传。拿我调动到保亭工作的事情说,上午办理调动手续,中午就传遍全场!我要调离芙蓉田了,场里在家的兄弟朋友都出来送行,场面十分动人。在乘班车刚离开芙蓉田之时,谭吉文,蔡吉锋,黄海生等几个兄弟,恰好下队检查回到场部,听说我刚走不久,于是匆忙的骑着摩托车追赶,半路拦住了班车,跟我拥抱道别并送上饮料和水果。当时我感动泪流盈眶!这就是农场人,农场的兄弟,农场的情素,就这么纯真,这么朴素,让人终生难忘。
我的农场灵感笔尖
[table=100%,#ffffff][/table]
农场给我留下的故事太多了,给我留下的情感也太深了。我的笔尖灵感来自农场的经历,农场的情结。在那里,我根据一位老共产员的动人事迹,撰写的文稿《小车不倒任党推》被《人民日报》华南版的釆用。为歌颂辛勤一线的职工,我撰写的《为把镜头对准劳模叫好》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为点赞一名人人拥戴大公无私的场长,我撰写的《一个不甘愿卖红薯的场长》获《海南农垦报》新闻评比一等奖。这是农场给我的锤炼的平台,给我笔尖的灵感,给我人生的财富,我感恩无尽!也许是这份抹不掉的情结,这份珍贵的情谊,总让我无比的牵念农场人,牵挂农场人的生活,农场人的转制,农场人的出路命运!
如今,农场今非昔比。随着社会的体制,农场人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她的珍弥的历史。也许是怀旧,传统的农场人,总似是站在那徘徊的路口,倾听着胶林弹奏凄婉的离殇,放不下那纯真朴素而多情的农场。(作者:杨帆)
来源:凤凰海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