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7 10:05:51
|
查看全部
回 6楼(鸿雁) “窑洞工区”的平凡坚守(修改)
“窑洞工区”的平凡坚守
春运的一天,笔者从包西铁路黄陵南车站顺着210国道沿山路颠簸40多公里后,下到山的最底端,在山峦叠嶂,沟壑相衔的土塬上,有几孔一字排开的窑洞,这里便是延安工务段黄陵南线路车间高家河工区。
笔者走进中间的一孔窑洞看到,这里既是办公场所,又是职工宿舍,家电只有一台办公电脑和一台电视。工长梁鹏辉介绍,工区负责维护包西铁路洛川东至黄陵南9.6公里、7座桥梁、5条隧道的铁路线路,11名职工生活在当地村民搬迁后,零星散落在土塬边上的3孔废弃窑洞里。刚来这里时夏天经常停电,冬天烧炕不暖,买个菜也要往二十里外的集镇赶。在段和车间的关心下,职工下了工就自己动手引山泉、垦菜地、圈鸡笼,还在洗澡最是奢侈的黄土腹地,垒了个澡棚,装上了太阳能,让工区有了“家”的味道。
苦中作乐,乐在其中。过去在生产队当过宣传员的职工郭纪民喜欢写写画画,他在用石棉瓦垒出的澡棚壁上画了宝塔山,左右还书一联:“庭小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
梁鹏辉说,在别人眼里,养路工都是大老粗,其实不然。由于跑动车的线路要求极高,现场测量出的数据与标准轨距的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差一丁点都有可能出大事。虽然每次列车通过辖区线路只有2分42秒,但是我们必须在一年365天都全心呵护好线路。
车间党支部书记石磊介绍:“2012年西安至延安开行动车组,连通了革命圣地到省城的‘动车线’。由于高家河工区维护的线路是动车组、普速列车和货车混跑的线路,春运期间,列车运行密度增加,‘窑洞工区’进入了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期,仅每天往返的动车组就增加到7对。线路维护、查除病害,只能在晚上20点至22点、早晨6点至8点这两次‘天窗期’作业,虽然辛苦,但大家干活确实没得说,他们养护的线路我们很放心。”
28岁的青工马晓兵是工区唯一的本科生,也是工区的副工长。他说年轻就是最大的本钱,他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工区管辖的线路设备处于湿陷性黄土高原地区,遇到降雨降雪,路基下的土体就会成为泥浆,线路容易发生塌陷,特别难养护。冬季的陕北昼夜温差很大,线路受冻害影响,很容易发生断轨,严重危及行车安全。为了攻克线路养护难题,马晓兵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和老师傅的实践经验,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反复钻研,总结出了“打桩夯基”法,对铁路线路石渣下面的地基进行稳固夯实,确保了线路的平稳。
作业现场,在零下8摄氏度的气温下,工长梁鹏辉带着工友上道整修线路,笔者跟随他们站在无遮无挡的大桥上冻得瑟瑟发抖,现场的职工却显得精神抖擞。肩扛道尺、手提压机、挥动内燃镐……因为工作,他们忘记了寒冷。
“啥工作都得有人干嘛,苦一点也没啥,习惯就好了!”工作17年,带出5个工长的师傅李鹏的一句话,让笔者不由感慨万千:这些坚守在偏远站区的职工们,如同线路上的基石,以一种坚定乐观的精神状态肩负着铁路安全的重任。(杨精铨)
笔者手记:心中有真情,才有对岗位的坚守;心中有大爱,才有对团圆的守望。一群与日月为邻,与孤独为伴的窑洞人,他们没有高大伟岸的身躯,也没有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他们只是8万西铁人中坚守岗位的一群平凡人。然而,在他们平凡的内心深处,一种质朴与真实的美,一种毅力与坚守的持续力,却是中国铁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