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巴陵石化 胡忠勤
眼看着农历小年将近,乡下朋友老刘一大早就打来电话,说家里洗年猪啦,请我过去喝杯酒,我欣然前往。老刘是我二十多年的朋友,憨厚耿直坦诚,每年春节前杀猪都要客气地邀请我,不过,今年倒有些意外。因为外出打工的老刘今年回来的要早。
老刘的家坐落在离随岳高速不远的一条新开通的省际公路的边上,一个深深的山坳里,房屋背靠茂林修竹的大山,门前一口不大的水塘和一块块高低错落的水田就知道这是一个湘北农家的典型标志了。以前连接公路与家门口的是一条自己开拓的土道,又是一年没来了,昔日的泥巴路也不知什么时候铺上了碎石子,走过沙沙作响,再也不用懊恼泥巴沾满鞋帮和裤脚,新起的屋更是显得格外醒目。看到我,老刘远远地打招呼并迎上前来,两手忙不迭地又是递烟又是奉茶。前几年老刘去了广东打工,凭着勤快吃苦耐劳和一手装修技术,短短几年家里就变了样,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日子也日渐红火。老刘说,这几年南下打工赚了点钱,生活改善了不少,还了账盖了房,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有在家里过的踏实。今年回来就再也不去了,安心种种田喂喂猪养养鱼,过几天舒心日子。是啊,还有哪里能比家乡更好呢?我连连点头:“还是回来好!还是回来好!”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世外桃源般的农家之乐,令人无比向往。在很多中国人的眼中,家园即是田园,即是鸡啄满地菜满园,风吹稻菽千重浪的代称,田地庄稼在心里总是沉甸甸的,那里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老刘不也正是回到家才感到心安吗?
中国上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也造就了悠久的农耕文化。“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早已浸入骨髓,代代相传,从刀耕火种的先民到一百多年前漂洋过海到美洲大陆淘金筑路的华工,再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老八路、天山脚下百万戍边的军垦兵团,无不懂得开荒种地,一块块田地菜畦,让人见识的不仅是吃在嘴里的新鲜粮食蔬菜,也领略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之伟力。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对一生辛勤耕耘于土地的老刘来说,也许并不曾听说过陶靖节先生的名句,但它分明早已穿越古今,穿越时空,成为引人回归田园的呼唤。老刘当初是为了生计而漂泊异乡,而今最终返归乡间田野,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早已经绾着一个田园情结,播种、收获,劳作、快乐,尽享收获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因为这是他伴随了将近一生的生活习惯,是人生价值的某种体现,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